转载:环境文化包罗哪些内涵?


◆中国环境报 记者 刘晓星


    环境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新的领域。传统的发展模式形成的文化价值观,片面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认为文明就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把生活水平的提高归结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距离人们与自然相和谐理念的实现越来越远。


  承认自然价值,人类尊重自然和对自然承担责任的合法性得到确认,我们才会有健康完整的文化。实现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人和其他生命才能诗意般地生存于地球上,实现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赢共荣。

 

 

社会形态转型 生态文明成为时代之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指明人类发展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必然要走向生态文明的新的历史阶段。


  “人类要想跳出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的怪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迈上新的文明时代之路。”中国环境伦理学的首创者之一、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余谋昌说。


  余谋昌走上环境伦理学研究之路,是从正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始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余谋昌发表专著,认为工业文明发展已经到了尽头,开始走下坡路,环境污染问题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


  工业文明崛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最先暴露,西方学者也在思考此类问题,并由此提出环境伦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工业文明时代的结束,要有新的文化、文明取而代之。但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并没有及时提出相应的理念。环境污染问题在相当多的国家,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工业文明线性思维的怪圈,还在左右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对此,余谋昌给出的结论是,此类问题出现的症结之一,是工业文明带来的传统思维方式太顽固,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形成的工业生产方式的线性思维传统很难改变。


  在多年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余谋昌大胆提出,“中国有希望率先走上人类新文明时代之路,率先走上生态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社会形态。”这缘于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传承数千年,传统精神的思想渊源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极高境界。从思想条件上,中华民族已经具备了超越工业文明传统思想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之路为“生态哲学”这一新范式新理论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我们现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然延续着工业文明模式,主要按照工业文明模式来思考和行动。工业文明的线性生产方式必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的基本矛盾。只有超越工业文明模式,在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中,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循环利用的经济活动,是解决工业污染、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人与自然的矛盾,需要新的伦理——环境伦理加以调节。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伦理道德的生态转向,即从社会伦理到环境伦理的转变,运用环境伦理的力量,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工业文明的发展,遵循“人统治自然”的哲学,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向大自然进攻,然而在对自然取得暂时胜利的同时,却严重损害了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表现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在地球上的持续生存提出了严重挑战。环境伦理学正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是一门尊重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的新的伦理学。它根据现代科学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环境文学出现 提倡人类与自然相和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当代作家逐渐自觉地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写出了大量探讨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文学作品。2003年,在原国家环保总局的关怀支持下,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组织评选了首届环境文学奖,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环境文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当代作家逐渐自觉地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写出了大量探讨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文学作品。2003年,在原国家环保总局的关怀支持下,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组织评选了首届环境文学奖,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环境文学的发展。


  2004年春,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出版了姜戎所著50万字的长篇小说《狼图腾》。这部书标志着中国环境文学的发展,无论从涉猎内容的广度、思想探索的深度、文学含量的浓度及质地密度上,都跃居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人类社会生活在20世纪后期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巨大改变,也必然会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实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美国海洋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先声的“环境文学”已经取得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各个地区的叫法不同,如日本叫“公害文学”、美国叫“荒野文学”、我国台湾地区叫“自然写作”,国内普遍的叫法是“环境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表现生态题材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电视专题片、音乐、摄影、漫画等文艺作品,已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环境文学的出现是生态文艺学的先声。文学是艺术的重要领域,传统的说法称“文学是人学”,文学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爱情和死亡为永恒的主题。历代文学艺术家,用种种艺术形式塑造了无数不朽的艺术形象,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这些艺术形象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以人为主题,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标。


  环境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甚至自然也可以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依据生态学思维,人类活动除了有人的目标外,还有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我国作家张韧指出:环境文学不仅是新的文学形式,而且是人的思维方式变革。第一,它打破了将文学视为一种题材的狭隘观念,其思维结构的核心是全人类意识和“地球村”意识;第二,它的热点不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由社会人际关系转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这是当代文学的一场历史大转折;第三,由人征服自然转向保护自然,在重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需要一种环境道德思维。


  鲁枢元是中国生态文艺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的双重恶化,鲁枢元倡导的生态意识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向精神领域层层深入。


  诚如鲁枢元在随笔集《心中的旷野——关于生态与精神的散记》(以下简称《心中的旷野》)一书的题记中所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便把走出荒野看做人类的进步,把背弃荒野看做人类的文明,甚至把从地球上彻底清除荒野看做人类精神的伟大胜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高速公路如蛛网般密集,开发区跑马圈地。人们陶醉于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中,而荒野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然而,生态的失衡,人类精神领域的逼仄乖张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病灶。生存危机和生态危机向世人发出严重警告,背离荒野被证明是愚蠢和短视的行为,人类必须与荒野达成默契,必须珍惜人类的故乡,那里是放飞心灵的天空,栖息灵魂的乐土,寻找梦想的家园。


  在人迹罕至的毛乌素大沙漠,在新疆的胡杨林边,在海南岛的椰子林里,在陕北榆林的镇北关前,在古城开封的偏僻街巷,在与友人乘坐舢板去看红树林的水面上……那充满自然气息的山间水畔,都留下了鲁枢元叩问自然、依偎自然、师法自然、融入自然的身影。荒野自然赋予鲁枢元一颗淳朴博大的天地之心,给予他观照世界万物的宏阔视野。其实,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本意就是通过关心文本中的自然,来唤醒人类的良知,然后作用于文本外的自然。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和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思考,自古就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心中的旷野》中,有很多篇章和插图都在表达着人类道法自然的朴素真理。在苏州木渎镇明月寺大殿“风调雨顺”的图案上,能看到我国先民对气象、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关注,对“天地大美,四时明法”的敬畏和顺遂,以及乐天知命的达观。在乡村土路上缓慢行走的马车和牛车的朴拙景观中,能看到交通工具日新月异的变迁给环境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影响。


  近年来,鲁枢元开始把他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对当代社会人类精神生态的研究中来。在他看来,日益威逼着人类命运的地球生态问题,如果不把人的精神因素考虑进去,就永远不能得到解决。他试图从文艺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人类精神性存在,把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者看做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加以综合的比较研究,从而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鲁枢元在与余谋昌的一次深谈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整个人类历史的书写,不能抛开人类的“大地母亲”,不能抛开“地球生物圈”。他说:“那种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相隔离的历史观甚至还影响到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是非常背离中国文学史的实际存在的。”


  近几年来,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形成了全方位的环境教育格局,营造了保护环境的强大社会舆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史不能脱离自然书写,而应考虑人与自然的双重因素。就人类史而言,现实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以一定的社会形式,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进行和实现的。这是一种社会历史的联系。另一方面,这种关系又是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人类劳动这种中介,以改变和利用自然的形式进行和实现的。这又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联系。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包含自然因素;同时,自然界参与社会历史的创造,社会和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文学史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一种开放的哲学和文学。它有助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统一。依据这样的哲学,生态学与文艺学相结合,建立统一的生态文艺学不但是可能的,也是完全必要的。这是生态文艺学合法性的哲学论证。

 


生活方式改变 从高消费到绿色消费


    燧人氏之前的100多万年,人群逐水草而居,就像鸟儿一样,不愁吃穿,不忘歌唱;就像花儿一样,不用劳作,自然美丽;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燧人氏发明火,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50万年前,火的利用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后有巢氏发明房屋,纺织娘发明纺织机,神农氏发明农业。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种自食、自耕自织、自产自用的生活方式,取之于自然又还给自然,基本上是一种物质循环和没有污染的生活。自300年前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化、电器化和自动化的工厂大生产,以及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了非常丰富的产品,人类的衣食住行才完全改变了面貌,开始真正的现代化生活。“这是一种高消费、高浪费、高污染的生活。它从自然取走的多,还给自然的少;而且取自自然的是‘有序’,还给自然的是‘无序’;因而是一种‘反自然’的生活。”余谋昌强调说。


  300年下来,地球不堪重负,环境难以为继。现在,为了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人类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高消费的生活向绿色生活转变。


  美国向全世界推销“美国梦”,所谓的美国梦,当然是指美好的生活和成就自己的人生,具体地说是“五子”,即享受有位子、妻子、票子、房子、车子的生活。现在这“五子”都有了,是不是就寻找到了“美国梦”?一位朋友如此说道:缺一条狗。狗是人类驯服的第一种动物。狗成为人的宠物后开始有了“消费”,例如,专门生产狗粮的企业和狗粮专卖店;狗服饰设计师和服饰专卖店;宠物医生和管理专门店等,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早期虽然人们养狗但它无需消费,它自找食物或吃人的残羹剩饭,骨头是它的高级食物。现在,狗成为社会服务的对象,狗粮越来越高级精致;狗的穿着服饰越来越光鲜时髦。实际上,这不是狗变了,而是人的消费观念变了,导致狗“异化”了。


  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狗的“异化”折射了人的“消费异化”。狗有厚厚的皮毛可以抵抗寒冷,哪需要衣服?食物也同样,人吃剩的食物和骨头给它足矣,哪需要特别制作的狗粮?


  中国在短短的一代人的时间里,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从消费品短缺到物资非常丰富,随后大步迈向消费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现在有两种趋势:大多数人勤劳俭朴甚至消费不足和少数人的高消费和过量消费。


  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的要求。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当前生活方式转型有两项主要任务:一是解决贫困者消费不足的问题,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二是抑制“异化消费”和过量消费,提倡“绿色消费”。工业文明的消费生活,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是一种过度消费。它大大超过人的基本需要,成为“异化消费”,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是不可持续的。新的生活方式,超越过度消费是一种简朴生活;超越浪费型消费是一种低碳生活;超越它的不公正性是一种公正生活。


  生活方式公正是道德问题,社会责任问题。在社会生产领域,企业追求最大利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者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增值利润,这是不道德的,违背了社会责任,违背了自然责任。在社会生活领域,有钱人的高消费和过度消费,也是不道德的,违背了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共同富裕,节制资本,对劳动者和自然环境进行补偿,实行简朴生活、绿色生活、低碳生活和公正生活。


  现在,绿色生活并不仅仅是一种定义,它已经是人们的生活要求,生活目标,生活实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亲近自然,注重环保,尊重生命,关爱社会,分享快乐,身心健康的有机生活。


  北京市政府制定、公布和实施《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它重点围绕能源、建筑、交通、大气、固体废物、水、生态等领域,实施九大绿色工程,建构生产、消费、环境三大绿色体系,建设绿色北京。


  消费生活从崇尚物质转向崇尚社会和精神需求。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它超越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崇尚社会、心理、精神、审美的需求。例如参加科学和艺术活动,旅游、娱乐和艺术欣赏。这些更符合人的本性,更符合自然本性,更适应时代的潮流,是有更高生活质量的新生活。


  地球变暖威胁的严重性,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从高消费的生活走向简朴生活。“低碳生活”是一种简朴的生活,低消耗和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生活。它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是以消费多少钱为目的,而是以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它一方面需要靠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实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的形式加以驱动。消费生活支付一定的赋税是有理论支持的,因为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是公有财产,它们是有价值的。生活消费自然资源和消耗环境质量(碳排放增加)是自然价值消耗,支付相应的赋税,这是完全合理的。低碳生活将引起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精确计算吗?一种特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这样告诉人们,包括乘电梯、洗热水澡、喝瓶装饮料这样的事,也有办法算出碳排放。低碳生活是简朴生活,它成为生活新时尚。2010年3月27日“地球一小时”,这天晚上8时30分起,全球4000多个城市熄灯一小时,用以提高人们低碳节能的意识,促进低碳理念低碳生活蔚然成风。


  简朴生活、低碳生活和公正生活,这是更高级的生活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以这种生活方式生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新生活的潮流。

 

◆中国环境报 记者 刘晓星


    环境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新的领域。传统的发展模式形成的文化价值观,片面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认为文明就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把生活水平的提高归结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距离人们与自然相和谐理念的实现越来越远。


  承认自然价值,人类尊重自然和对自然承担责任的合法性得到确认,我们才会有健康完整的文化。实现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人和其他生命才能诗意般地生存于地球上,实现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赢共荣。

 

 

社会形态转型 生态文明成为时代之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指明人类发展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必然要走向生态文明的新的历史阶段。


  “人类要想跳出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的怪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迈上新的文明时代之路。”中国环境伦理学的首创者之一、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余谋昌说。


  余谋昌走上环境伦理学研究之路,是从正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始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余谋昌发表专著,认为工业文明发展已经到了尽头,开始走下坡路,环境污染问题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


  工业文明崛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最先暴露,西方学者也在思考此类问题,并由此提出环境伦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工业文明时代的结束,要有新的文化、文明取而代之。但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并没有及时提出相应的理念。环境污染问题在相当多的国家,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工业文明线性思维的怪圈,还在左右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对此,余谋昌给出的结论是,此类问题出现的症结之一,是工业文明带来的传统思维方式太顽固,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形成的工业生产方式的线性思维传统很难改变。


  在多年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余谋昌大胆提出,“中国有希望率先走上人类新文明时代之路,率先走上生态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社会形态。”这缘于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传承数千年,传统精神的思想渊源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极高境界。从思想条件上,中华民族已经具备了超越工业文明传统思想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之路为“生态哲学”这一新范式新理论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我们现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然延续着工业文明模式,主要按照工业文明模式来思考和行动。工业文明的线性生产方式必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的基本矛盾。只有超越工业文明模式,在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中,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循环利用的经济活动,是解决工业污染、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人与自然的矛盾,需要新的伦理——环境伦理加以调节。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伦理道德的生态转向,即从社会伦理到环境伦理的转变,运用环境伦理的力量,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工业文明的发展,遵循“人统治自然”的哲学,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向大自然进攻,然而在对自然取得暂时胜利的同时,却严重损害了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表现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在地球上的持续生存提出了严重挑战。环境伦理学正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是一门尊重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的新的伦理学。它根据现代科学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环境文学出现 提倡人类与自然相和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当代作家逐渐自觉地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写出了大量探讨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文学作品。2003年,在原国家环保总局的关怀支持下,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组织评选了首届环境文学奖,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环境文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当代作家逐渐自觉地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写出了大量探讨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文学作品。2003年,在原国家环保总局的关怀支持下,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组织评选了首届环境文学奖,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环境文学的发展。


  2004年春,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出版了姜戎所著50万字的长篇小说《狼图腾》。这部书标志着中国环境文学的发展,无论从涉猎内容的广度、思想探索的深度、文学含量的浓度及质地密度上,都跃居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人类社会生活在20世纪后期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巨大改变,也必然会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实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美国海洋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先声的“环境文学”已经取得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各个地区的叫法不同,如日本叫“公害文学”、美国叫“荒野文学”、我国台湾地区叫“自然写作”,国内普遍的叫法是“环境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表现生态题材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电视专题片、音乐、摄影、漫画等文艺作品,已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环境文学的出现是生态文艺学的先声。文学是艺术的重要领域,传统的说法称“文学是人学”,文学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爱情和死亡为永恒的主题。历代文学艺术家,用种种艺术形式塑造了无数不朽的艺术形象,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这些艺术形象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以人为主题,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标。


  环境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甚至自然也可以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依据生态学思维,人类活动除了有人的目标外,还有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我国作家张韧指出:环境文学不仅是新的文学形式,而且是人的思维方式变革。第一,它打破了将文学视为一种题材的狭隘观念,其思维结构的核心是全人类意识和“地球村”意识;第二,它的热点不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由社会人际关系转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这是当代文学的一场历史大转折;第三,由人征服自然转向保护自然,在重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需要一种环境道德思维。


  鲁枢元是中国生态文艺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的双重恶化,鲁枢元倡导的生态意识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向精神领域层层深入。


  诚如鲁枢元在随笔集《心中的旷野——关于生态与精神的散记》(以下简称《心中的旷野》)一书的题记中所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便把走出荒野看做人类的进步,把背弃荒野看做人类的文明,甚至把从地球上彻底清除荒野看做人类精神的伟大胜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高速公路如蛛网般密集,开发区跑马圈地。人们陶醉于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中,而荒野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然而,生态的失衡,人类精神领域的逼仄乖张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病灶。生存危机和生态危机向世人发出严重警告,背离荒野被证明是愚蠢和短视的行为,人类必须与荒野达成默契,必须珍惜人类的故乡,那里是放飞心灵的天空,栖息灵魂的乐土,寻找梦想的家园。


  在人迹罕至的毛乌素大沙漠,在新疆的胡杨林边,在海南岛的椰子林里,在陕北榆林的镇北关前,在古城开封的偏僻街巷,在与友人乘坐舢板去看红树林的水面上……那充满自然气息的山间水畔,都留下了鲁枢元叩问自然、依偎自然、师法自然、融入自然的身影。荒野自然赋予鲁枢元一颗淳朴博大的天地之心,给予他观照世界万物的宏阔视野。其实,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本意就是通过关心文本中的自然,来唤醒人类的良知,然后作用于文本外的自然。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和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思考,自古就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心中的旷野》中,有很多篇章和插图都在表达着人类道法自然的朴素真理。在苏州木渎镇明月寺大殿“风调雨顺”的图案上,能看到我国先民对气象、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关注,对“天地大美,四时明法”的敬畏和顺遂,以及乐天知命的达观。在乡村土路上缓慢行走的马车和牛车的朴拙景观中,能看到交通工具日新月异的变迁给环境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影响。


  近年来,鲁枢元开始把他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对当代社会人类精神生态的研究中来。在他看来,日益威逼着人类命运的地球生态问题,如果不把人的精神因素考虑进去,就永远不能得到解决。他试图从文艺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人类精神性存在,把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者看做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加以综合的比较研究,从而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鲁枢元在与余谋昌的一次深谈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整个人类历史的书写,不能抛开人类的“大地母亲”,不能抛开“地球生物圈”。他说:“那种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相隔离的历史观甚至还影响到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是非常背离中国文学史的实际存在的。”


  近几年来,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形成了全方位的环境教育格局,营造了保护环境的强大社会舆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史不能脱离自然书写,而应考虑人与自然的双重因素。就人类史而言,现实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以一定的社会形式,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进行和实现的。这是一种社会历史的联系。另一方面,这种关系又是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人类劳动这种中介,以改变和利用自然的形式进行和实现的。这又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联系。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包含自然因素;同时,自然界参与社会历史的创造,社会和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文学史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一种开放的哲学和文学。它有助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统一。依据这样的哲学,生态学与文艺学相结合,建立统一的生态文艺学不但是可能的,也是完全必要的。这是生态文艺学合法性的哲学论证。

 


生活方式改变 从高消费到绿色消费


    燧人氏之前的100多万年,人群逐水草而居,就像鸟儿一样,不愁吃穿,不忘歌唱;就像花儿一样,不用劳作,自然美丽;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燧人氏发明火,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50万年前,火的利用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后有巢氏发明房屋,纺织娘发明纺织机,神农氏发明农业。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种自食、自耕自织、自产自用的生活方式,取之于自然又还给自然,基本上是一种物质循环和没有污染的生活。自300年前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化、电器化和自动化的工厂大生产,以及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了非常丰富的产品,人类的衣食住行才完全改变了面貌,开始真正的现代化生活。“这是一种高消费、高浪费、高污染的生活。它从自然取走的多,还给自然的少;而且取自自然的是‘有序’,还给自然的是‘无序’;因而是一种‘反自然’的生活。”余谋昌强调说。


  300年下来,地球不堪重负,环境难以为继。现在,为了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人类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高消费的生活向绿色生活转变。


  美国向全世界推销“美国梦”,所谓的美国梦,当然是指美好的生活和成就自己的人生,具体地说是“五子”,即享受有位子、妻子、票子、房子、车子的生活。现在这“五子”都有了,是不是就寻找到了“美国梦”?一位朋友如此说道:缺一条狗。狗是人类驯服的第一种动物。狗成为人的宠物后开始有了“消费”,例如,专门生产狗粮的企业和狗粮专卖店;狗服饰设计师和服饰专卖店;宠物医生和管理专门店等,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早期虽然人们养狗但它无需消费,它自找食物或吃人的残羹剩饭,骨头是它的高级食物。现在,狗成为社会服务的对象,狗粮越来越高级精致;狗的穿着服饰越来越光鲜时髦。实际上,这不是狗变了,而是人的消费观念变了,导致狗“异化”了。


  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狗的“异化”折射了人的“消费异化”。狗有厚厚的皮毛可以抵抗寒冷,哪需要衣服?食物也同样,人吃剩的食物和骨头给它足矣,哪需要特别制作的狗粮?


  中国在短短的一代人的时间里,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从消费品短缺到物资非常丰富,随后大步迈向消费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现在有两种趋势:大多数人勤劳俭朴甚至消费不足和少数人的高消费和过量消费。


  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的要求。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当前生活方式转型有两项主要任务:一是解决贫困者消费不足的问题,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二是抑制“异化消费”和过量消费,提倡“绿色消费”。工业文明的消费生活,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是一种过度消费。它大大超过人的基本需要,成为“异化消费”,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是不可持续的。新的生活方式,超越过度消费是一种简朴生活;超越浪费型消费是一种低碳生活;超越它的不公正性是一种公正生活。


  生活方式公正是道德问题,社会责任问题。在社会生产领域,企业追求最大利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者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增值利润,这是不道德的,违背了社会责任,违背了自然责任。在社会生活领域,有钱人的高消费和过度消费,也是不道德的,违背了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共同富裕,节制资本,对劳动者和自然环境进行补偿,实行简朴生活、绿色生活、低碳生活和公正生活。


  现在,绿色生活并不仅仅是一种定义,它已经是人们的生活要求,生活目标,生活实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亲近自然,注重环保,尊重生命,关爱社会,分享快乐,身心健康的有机生活。


  北京市政府制定、公布和实施《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它重点围绕能源、建筑、交通、大气、固体废物、水、生态等领域,实施九大绿色工程,建构生产、消费、环境三大绿色体系,建设绿色北京。


  消费生活从崇尚物质转向崇尚社会和精神需求。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它超越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崇尚社会、心理、精神、审美的需求。例如参加科学和艺术活动,旅游、娱乐和艺术欣赏。这些更符合人的本性,更符合自然本性,更适应时代的潮流,是有更高生活质量的新生活。


  地球变暖威胁的严重性,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从高消费的生活走向简朴生活。“低碳生活”是一种简朴的生活,低消耗和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生活。它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是以消费多少钱为目的,而是以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它一方面需要靠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实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的形式加以驱动。消费生活支付一定的赋税是有理论支持的,因为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是公有财产,它们是有价值的。生活消费自然资源和消耗环境质量(碳排放增加)是自然价值消耗,支付相应的赋税,这是完全合理的。低碳生活将引起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精确计算吗?一种特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这样告诉人们,包括乘电梯、洗热水澡、喝瓶装饮料这样的事,也有办法算出碳排放。低碳生活是简朴生活,它成为生活新时尚。2010年3月27日“地球一小时”,这天晚上8时30分起,全球4000多个城市熄灯一小时,用以提高人们低碳节能的意识,促进低碳理念低碳生活蔚然成风。


  简朴生活、低碳生活和公正生活,这是更高级的生活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以这种生活方式生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新生活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