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掩盖通货膨胀


 

CPI掩盖通货膨胀

 

政府从未相信过CPI,它只是指望着人们能相信它——阿狗语录

 

有一个颇有些年头的神话,说的是,现代中央银行创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和消灭通货膨胀。

的确,我们会看到,在一些特定时期里,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美国叫联邦储备系统)都在极力运用各种手段对抗通货膨胀。据说,人类社会中有一些天然的邪恶力量,天气、战争、人们无缘无故的恐慌心理、特别是投机商的贪婪和外国资本家的阴谋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都会让物价飞涨。而中央银行这个市场经济的卫士,则在行使着保卫市场的神圣职责,他们依据一种叫做“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指标,时刻监视着市场中各种异常动向,随时准备给各种破坏市场稳定运行的因素以致命一击。这个著名的指数还有一个我们今天耳详能熟的英文简称:CPI。

CPI是一个反映物价变动的加权指数。它把人们各类日常消费品的价格按照一定的比重权数加总起来,给出一个初始基数,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商品价格的变化,用一个公式计算出“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这指数一般会涵盖了人们的所有主要消费——吃穿住用行。比如像我们这里简化的说明:CPI的基数也许包含了鸡蛋、衬衫、房租和公交车票这四类消费品价格。当然,我们易于看出来,任何这样的结构和基数选取都是任意的。显然的事实是:每个人的消费偏好都不同,找不到两个人对同样一组消费品有相同的效用评价。所以,制定这个指数的人,只好当个人的偏好是不存在的,他们凭靠自己的主观选择了一批自认为“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再按照自己想象中这些东西对消费者的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它们在指数中的权重。于是,我们就看到现实中的被公布出来的那个数据,它每个月变动一次,就好像的确是受监控的一样。

我们可以把CPI中的商品看作是一篮子物品。比如说,我们上面说的四种商品。也许在初始情况下,每一百货币单位(元)可以购买100个鸡蛋,或三件衬衫,或10平方米房租,或50张公交车票。好了,我们知道它们各自的价格,也会有一个任意给出的权重,我们可以算出某个基数。然后呢,市场在发生变化,价格每天都在涨跌。我们随后截取的时间点上,一百元就只能买到90个鸡蛋,或四件衬衫,或8平米房租,或50张公交车票(这里有个小狡狯,公交车票价一般是变动最小的)。这样我们可以看出相对的鸡蛋和房租涨价了,衬衫降价了,而公交车价格保持不变。那么,按照CPI的计算方法,我们又会算出一个新的基值,拿这个基值与最初的基数相比较,我们就可以说CPI是上涨了还是下跌了。

但是问题随着就来了,商品价格为什么发生变化啊,因为供求发生了变化,就是供给者的利润计算和需求者的偏好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价格的每一次变动,都意味着需求者偏好结构的调整。相应地,各种商品的相对重要性也就发生了改变。而CPI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从变动的方向来说,都不可能反应这随时发生的变动。尽管它会每年做出一些调整,但是就跟确定初始基数的权重一样,这种调整也是任意的。事实上,如果说它可以不是任意的话,那也仅仅是指它的调整方向总是趋向于更加掩盖和歪曲误导通货膨胀的程度。

比如,在美国的CPI统计中有一种编制方法,就是剔除掉食品和能源的价格再来计算CPI,他们管这个叫做“核心”CPI,理由是食品和能源通常容易受季节性影响,不利于反应通胀程度。真实的情况是,在通货膨胀发生并且明显地表现出来的时候,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即食品和能源,总是最先涨价而且涨得最高,并且是对消费者的相对重要性提升得更高。因为通货膨胀总是体现为消费者的总收入提高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如果工资和物价同速度地增长,并且相对价格结构不变,则通货膨胀就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应付涨价,他们就被迫压缩一切非必要的开支,尽可能用有限的收入优先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食品和能源消费当然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消费,它们占消费者总支出的比例势必会上升,所以,如果要减少CPI指数对通货膨胀程度的扭曲的话,唯一正确的不是从其中剔除食品和能源部分,而是增加它们的权重。类似地,中国在今年一月做了一次CPI结构的调整,调整的方向是减少食品类所占比重。在中国人都因为通货膨胀而增加了食品开支的情况下,这样做不是让CPI更好地反映通货膨胀,而是让它进一步背离了真实的情况。可以说,通货膨胀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生活必需品整体的大幅涨价。在通货膨胀期间,“消费者物价指数”永远是与消费者对于价格的真实感受相背离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概莫能外。

 

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央行采取盯着CPI的做法(更不用说他们经常为较高的CPI找各种理由辩护)。我们说央行想要控制和消除通货膨胀是一个神话,就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防范了通货膨胀。而CPI则是他们的障眼法。CPI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用来标示通货膨胀的程度,而是用来掩盖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货膨胀这个词的涵义,只有一个,就是通货(流通中货币)的膨胀(增加)。

现代中央银行,就像美联储的创立者们和凯恩斯爵士更直言不讳地表达的那样,其真实目的,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信贷——廉价资本,以刺激经济繁荣。央行用部分准备金和票据贴现的方法帮助商业银行扩张信贷,而用印钞机作为它的辅助。央行并不是在今天才把CPI作为掩盖通货膨胀水平的办法,这个指数,从它推出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的。因为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货增加,不会立刻引起消费物价的上升,即便稍有上升,也可以通过巧妙地调整CPI的权重来掩饰它。在进行指数编制的时候,他们已经充分考虑到如何让这个指数显得更“温和”,以帮助央行扩大他们任意增加流动性的自由度。如果人们早就意识到物价上涨已经非常之快了,那央行就不得不在开始扩张之后不久就停止扩张,在他们看来,这是半途而废。但是这半途而废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们迟早会普遍意识到,真实的物价上涨已经远远超过CPI标示的幅度,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他们会加剧购买和囤积行为,而这又会进一步把物价增速推高到难以接受的程度。于是恶性通胀的恐怖前景就笼罩于整个经济体之上,不管CPI是多少,央行都必须把货币扩张的刹车狠狠地踩下来。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治理通货膨胀,而是避免制造通货膨胀。货币流通量大量增加而物价不涨,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盯住CPI就是盲人骑瞎马。因为央行的逻辑是,只要CPI还没有上升,或者上升得还不快,就是没有通货膨胀。如果我们对流通中增加的货币视而不见,等通货膨胀真正严重的时候,我们为了遏制它所付出的代价,就会高得惊人。

 

一些学者相对正确地认识到,CPI指数正在误导人们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他们主张要重新依据更为“合理”的方式来编制CPI。当然,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合理方式是不存在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尽管CPI本身不能真实地标示通货膨胀,但是CPI编制方式对于通货膨胀扭曲的程度,还是可以判断的。那些越是趋向于降低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的比重甚至将其剔除出CPI指数的做法,就越是在扭曲通货膨胀的程度。当然,管制者会找出各种各样的言不由衷的理由来,甚至他们都会极不情愿公布CPI的具体构成,唯恐人们揭穿他们掩盖通货膨胀的真相。

 

最让管制者无奈的,也许是CPI尽管能够误导和掩盖通货膨胀,但是又不能完全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这个指数多多少少还会不忠实地透露出一点真相。当真正的通货膨胀水平已经很高的时候,即便是歪曲性的指数,也不能不跟着上涨,尽管上涨的幅度,很可能严重低于真实水平。

 

相比CPI指标,我们更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通货膨胀和物价的变化。

 

管理者总是有意地让人们去关注CPI,而刻意淡化价格变动的细节。CPI指数默认人们的偏好(包括消费能力)差异及其变化是不存在的,但是,对于物价的任何变化,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偏好及其变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抽象的“价格总水平”,有的,只是成千上万的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中无数次交易,以及这些交易随时随地影响着的价格变动。所以,我们不应该再使用物价总水平这个词,而应该参考消费量的变化全面地知晓整个市场中所有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即便这样看起来更麻烦一些,但这个无疑更真实。当人们清楚地知道,他们的消费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食品、住房、能源的价格已经增加了百分之几十甚至翻了几番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被仅仅百分之几的(可控的!)CPI增幅所迷惑了。

 

 

最后,我们还是得感谢那些相对更为诚实一些的美国电视媒体,每当它们在新闻中谈到经济问题的时候,总是不会忘记在画面里配上日夜不停轰轰作响的印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