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桂明
照旧的欢声笑语,照例的语重心长,照常的长话短说,于2011年2月19日在北京清华园宾馆举行的“《律师文摘》2010年会”,一如往年的风格与氛围,吸引并聚集着关注并关爱《律师文摘》的法律人。
一家看起来是杂志但实际上却是以书代刊的刊物,一家说起来好像不是杂志但实际上又完全符合杂志办刊要求的刊物,一家听起来就是杂志但实际上却步履维艰的刊物,竟然在每年的岁末年初能够聚集着如此众多的名家大腕,竟然总是在危难时刻能够得到方方面面的贵人相助,竟然在跌跌撞撞之中能够坚持十年如一日。其中原因何在、内情何由,的确值得探究与挖掘。
当然,不管有多少原因,不论有多少内情,其中最值得关注与研究的就是该刊的主编孙国栋。这是一个忧国忧民并能够付诸行动的人,这是一个能屈能伸但又绝对坚持原则的人,这是一个有情有义且永远有理想有目标的人。于是,因为他,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因为他坚持的理想与目标,许多名家踊跃为《律师文摘》撰写卷首语而勉励,许多学者踊跃为《律师文摘》发表新创见而激励,许多律师踊跃为《律师文摘》伸出援助之手而鼓励。
当然,也因为国栋的盛情邀请,在每年的年会议程安排中,总要安排我担当会议主持人。在今年的年会上,依旧如此。我还怕有人说我是穆巴拉克,在会议召开前几天曾经跟他说,今年就算了吧。但是,国栋依旧坚持原先的安排。无奈,在国栋煽情而激情的开场白之后,我又一次走上了主持人的岗位。
会议的具体情况就不说了,各位博友可以参考其他与会者的文字与图片报道。唯一需要说明的是,相比以往的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更具创意及探讨价值。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律师与读书。
为此,我在主持词中特别说明,针对这个不一般的会议主题,我们需要思考与探讨那些问题呢?我们律师为什么要读书?律师如何读书?律师应该读什么书?律师读书是为了什么?
前几年,深圳律师陈惠忠曾经以“伟人、名人、凡人、文人、诗人、哲人乃至男人或女人读书的境界”为题,提出了律师读书的不同境界。我以为,值得关注与研究。
现在,尽管自身遭遇了许多艰难,尽管其刊名也不得不改为《律师文存》,尽管许许多多有识之士还在担忧其前途命运,但作为一本值得一读、值得深读、值得细读的读物,《律师文摘》或者《律师文存》已经向我们提出了“律师与读书”这个命题。我们怎么办?我们怎么看?我们怎么想?我们怎么读?
附:其他与会者的报道
律师与读书——孙国栋在《律师文摘》2010年会上的开场白
律师与读书
——在《律师文摘》2010年会暨“《律师文摘》读书奖”启动仪式上的开场白
孙国栋
尊敬的张思之先生、王工先生,尊敬的各位嘉宾:
下午好!新年好!
二月的北京乍暖还寒,恰似《律师文摘》的命运和中国法治的现状。但春天的脚步是挡不住的……
《律师文摘》2010年有点小波折(其实哪一年也没平静过),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都快赶上清朝末年了。先是增加了书号费,接着收回了印刷权,最后干脆给我们改了名,将《律师文摘》的历史拦腰斩断。我写了一篇博客,特别强调《律师文摘》只是休克,不是死亡,借用灰太狼那句名言:“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言归正传。《律师文摘》今年年会的主题是“律师与读书”,这其实是呼应张思之先生5年前的倡议。据说现在90%的律师不读书(当然,在座的律师都属于另外的10%,不但读书,还写书给别人读)——名律师们出入于灯红酒绿,忙碌于觥筹交错;小律师们无人问津,惶惶然找米下锅,哪有时间和心思读书?即使读书,也是临时抱佛脚——背法条、找案例——所谓只知案例、不知法理,只见法条、不见心性。大家知道,《律师文摘》经常干些不识时务、不合时宜的事情,今天我们就要重提《律师文摘》的办刊宗旨:“提升律师人生境界,提高律师业务水平”,呼吁律师回到书桌前,与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思想对话。我们从紧张的经费中挤出一点钱,设立“《律师文摘》读书奖”,向全国执业律师征集书评或读书报告,择优发表在《律师文摘》上。年终由《律师文摘》学术顾问和知名学者评选出获奖者,在《律师文摘》年会上举行颁奖仪式。
感谢浙江海通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贺宝健律师和上海建纬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树英律师对本次年会的慷慨资助。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兔年吉祥!
左起:王工、方流芳、张思之、毛喻原
济济一堂
(来源:《律师文摘》博客)
《律师文摘》2010年会剪影-陈夏红摄影
夏红按:
2011年2月19日下午,以“律师与读书”为主题的《律师文摘》2010年会在清华园宾馆隆重召开。孙国栋先生主编的这份民间刊物,在律师界内外一直享有很高的清誉,但其生存与发展却举步维艰。尤其在2010年中,不光出版社第N度变更,知名度颇高的“律师文摘”亦无奈变更为“律师文存”。识之者莫不叹息!
余不敏,以照相机记录下年会上的部分表情。摄影对于我来说,尚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设备差,技术更欠火候。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作品本想悄悄藏在电脑中,但刘桂明老师“纸条”邀约,让我把这些不成样子的摄影作品发在博客上。不敢推辞,只好供大家批评指正了!
张思之大律师
《律师文摘》主编孙国栋
张思之大律师与方流芳教授谈笑风生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中方院长方流芳教授
《民主与法制》杂志副总编刘桂明
毛喻原先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展江教授
张耀杰先生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舒国滢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谢晖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梁治平研究员
浦志强律师
王令律师
中国律师观察网 赵国君先生
(来源:陈夏红博客)
赵国君博文:
是谁传下这读书的事业?——《律师文摘》2010年年会记事
先是书号费增加,然后是收回印刷权,最后干脆改了书名,文摘变文存。温存的国栋逆来不顺受,以固有的执拗承担着荒诞社会留给他的一系列荒诞事件。
当然,十年间,平静是例外。《律师文摘》诞生以来,出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国栋和他的同仁们,思想不是问题,编辑不是问题,甚至钱也不是问题,“孩子”生出来,几次禽流感、毒奶粉等外嵌式生存危机,重症监护室不知几遭、生死场上命悬一线,不夭折、不灭顶,健康活下来、成长是个大问题。
还好,有个一根筋的“父亲”顶着,文存就文存吧,至于谁最终于历史存下来还不知道呢。
江平老师有急事,贺卫方师不巧出国,二人算是唯一例外的缺席。但王工、展江、方流芳、毛喻原、梁治平,还有永远的嘉宾,我们尊敬的老爷子张思之大律师赫然在场,年会依然宏大庄重。
今年的主题是“律师与读书”,这是张思之律师五年前就提出的宏愿,也是当前律师界的一个症候所在,恰如国栋兄所言:
“名律师们出入于灯红酒绿,忙碌于觥筹交错;小律师们无人问津,惶惶然找米下锅,哪有时间和心思读书?即使读书,也是临时抱佛脚——背法条、找案例——所谓只知案例、不知法理,只见法条、不见心性。”
律师不读书,律师失精神,只有真正关心律师发展的人们才会如此切中肯綮。
张思之律师大段引用赵越胜的一篇文章,《忆辅成先生》。
这篇文章我有幸读过,并深为触动,写过《落泪了,因为他们的庄重》。
因此,对张老的引用很是激动,几乎句句重温,心有灵犀之处依然震撼。
且看,周先生妙语:
——一届政府昏庸无能到这个程度,少见;一代学子忘我献身到这个程度,少见;一个政党专横残忍到这程度,少见;一种制度误国误民到这个程度,少见”。
——我读了一辈子康德的伦理学,精义是什么?是‘批判精神’,其实批判精神只是康德哲学的工具,康的哲学的中心是‘人是目的’。
评判一个国家、政府好不好,就要看它是否把人当作目的。凡讲基本人权,讲人性的政府,即使有点错误,也可以挽救,而凡是无视人权,挑动人的仇恨,残害人的精神活动的政府,即使它做了一两件留名历史的大事,也仍然是坏政府”。
——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大人物只关心自己的小事情,小人物的大事情却没人管!
会议人很多,律师主打,与著名学人、媒体朋友济济一堂,绝对是法律人的“嘉年华”。振拔精气,弘扬理想,真是兄弟温玉,故友春风,于法治沦陷、精神废墟堆积的特别时代实属难得
下半场我接续阿桂主持,时间紧迫,节奏抓紧,算是很快速的完成了任务,但就律师读书的主题,当然也有话可说,我表达了三重意思:
——“要文斗不要武斗”,这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老独裁者说过的话,顺着老流氓的思路延伸,人类由古及今的伟大战斗就是要文化,不要武化,就是要走向文明,去掉野蛮,无论是物质进步,还是精神历险,人这种动物不断“祛魅”,不断以知识与智慧来壮大自身,读书,显然是人求索知识,庄重自身的需要。
尽管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生存压力,使得读书成为奢侈,甚至成了渐行渐远的风景,但,获得信息,尽可上网,而读书,不仅是获得信息,还是积累新知,求难问疑,培育生活气质的需要,是的,读书实际上是一种高贵的生活方式,不但必需,而且必要,所以,今天这个主题是庄重的、及时的、有益的。
——人有两种神经:动物神经与植物神经。动物神经不必多说,人的动物性在许多方面不及羚羊、狮子、老虎,但人有动物不及的植物神经,如果说动物神经主刺激、本能的快乐,那么植物神经比较复杂,主温暖与爱,有人鲜衣怒马、位居人中龙凤,但不温暖,不懂得爱,比比皆是,所以,医学上有植物神经紊乱一说。
我们畅言读书,主办方组织这样用心良苦的会议实际上都是在努力培育我们温暖与爱,在人的尊严饱受亵渎与侮辱的年代里,这样的努力值得尊敬,我们向主办者表示最大的敬意,感谢它!
——律师的事业是秀才遇见兵的事业,你们掌握着法律的武器,就是要向那些“以力压服而不是以理说服”的势力说不!也就是像丹宁勋爵所说的,要反对任何掌握权力的人——无论是政府机关、富商大户、甚至流行的舆论——滥用权力,所以,我们就要做这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秀才,不但读好书,还要好读书,用好书,用真正的法律知识与人文情怀去关注社会,关注人。
是谁传下这读书的事业
黑暗里
挂起一盏灯
黑暗,灯光,我们的法律读书人就是要去除这大黑暗,以自己的专业见识与职业勇气来贡献社会,服务社会,为这幽暗的人性与障蔽的社会带来一缕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