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对保障房建设更加重视和务实


    广州日报今日报道广州保障性住房今年将投89亿:摘要如下:

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张强副主任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广州将投入89亿到保障性住房项目,新开工20多个项目,将建4.3万套保障性住房。与2010年投入20多个亿相比,今年投入89个亿可谓很大手笔。但张强表示,不能简单地把2个数字并在一起比较,认为今年投入是去年的四倍,“我们现在大手笔投入,大建保障性住房没错,但并不就是如数字上的今年就比去年多四倍。实际上,部分项目是去年就开始动工了,一些投资方面的情况是今年才结算,所以这两个投入比例不能直接对比成4倍的。”除去自建外,政府还将通过改建、改造、购买等方式筹集一定住房,用于保障性住房的项目。

  张强表示,广州保障性住房出租为主,占了七成,其中公租房60%,廉租房10%,其余三成比例为各类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对于市民普遍关心的公租房租金定价问题,张强表示,公租房参照市场30%-80%的价格,“实际价格比例,得看申请人收入水平,总体来说都在这个30%-80%的范围内。”

  广州目前规模最大的保障房社区龙归城已于日前正式破土动工,建成后可为广州提供约1.2万套保障性住房。张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在龙归城项目上将投入37亿元,“资金方面没问题。” 张强表示,37亿元是分两年投的,并非今年一次过37亿元。

点评:看到这一报道感到十分欣慰,觉得广州市政府在保障房建设,尤其是公租房建设方面越来越重视。前几年广州市开始着手建设保障性住房,重点解决在册的7.7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到今年基本上可以全部得到解决。

但资金和用地一直是困扰保障房发展的大问题,前两年每年都号称要建设300万平方米,结果根本都无法做到。

去年当时的国土房管局局长谢晓丹曾在专访中表示,2010年广州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成立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心两个机构,计划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约300万平方米,相当于20062009年三年我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总量,相当于2009年我市商品住宅交易面积的1/3左右,预计可提供保障性住房约4万套。其中,计划建设廉租住房约150万平方米、约2.3万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经济租赁住房共约150万平方米、约1.7万套。

而去年12月新上任的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市住房保障办主任李俊夫在向市人大代表汇报住房保障工作时指出,2011年广州需要的保障房建设资金超过80亿元,目前资金尚存在缺口。此外,广州保障房建设还面临着供地不足、配套不足、社会力量建房积极性不足等困难。

困难一是供地不足。据介绍,广州市住房保障办今年新增土地储备项目7宗,用地面积 430公顷。这个储备规模已超过广州今年的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量。但要想将“三旧”改造用地变为保障房用地,仍面临着不少困难。李俊夫表示,将加快制定今后5年保障房用地的规划选址,建议有关部门在保障房用地选址上优先考虑低收入人群出行方便的近郊区和地铁沿线,优先使用“三旧”用地和闲置土地。

困难二是资金缺口大。目前,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资金在政策上已明确,可通过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和销售经济适用住房保证建设资金的投入。广州历来在保障房建设方面“不差钱”,但今年也开始“喊穷”了。据统计,今年1月到11月,广州完成保障房建设投资24.35亿元。这也就意味着明年保障房建设资金将在今年基础上增加近3倍。根据中原房地产的土地监测系统统计,广州2010年土地出让金收入约为347亿元,按以往10%的土地出让金支持保障房建设,也仅能提供34.7亿元的资金,距离80亿元的资金缺口十分明显。

困难三是市政配套不足。在以往建设的保障房小区中,近郊保障房社区常常面临周边市政道路等配套设施未能同步立项和建设,从而影响到保障房小区建成后的使用。目前,广州正大力推进的龙归城保障房项目将成为广州首个借鉴香港、新加坡保障房建设成功经验,市政配套与保障房同步建设的大型保障房小区。龙归城周边将有10条公交线路和两条地铁线通过,公共配套还将做到“五个一”设计,即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文体娱乐中心、一个公园、一个社区医院、一个视频监控系统。

而现在广州住房保障办表示,2011年广州将投入89亿到保障性住房项目,新开工20多个项目,将建4.3万套保障性住房。这说明广州市政府已经针对住房保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研究和部署,落实和解决了资金和用地的困难和问题。不像往年那样目标定得很大,但却不管资金、用地和配套能否落实。我认为这是广州市政府更加务实、更加重视保障房建设的表现,应该予以表扬和赞赏。

还有就是,去年预计可提供保障性住房约4万套。其中,计划建设廉租住房约150万平方米、约2.3万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经济租赁住房共约150万平方米、约1.7万套。而今年预计将新开工20多个项目,将建4.3万套保障性住房,虽然没有公布各类住房的具体面积和套数,但明确广州保障性住房出租占七成,其中公租房60%,廉租房10%,其余三成比例为各类经适房和拆迁安置房。

换言之,4.3万套保障房中有应该有2.58万套是公租房,有0.43万套廉租房,还有1.29万套是经适房和安置房。而去年只有8000套所谓的“公租房”,实际上还是经济租赁房,主要是解决内夹心,即买不起经适房、又享受不了廉租房的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今年的公租房应该不会再是只针对内夹心层、而不管外夹心层了吧?否则,这么大的供应量按原来的适用范围根本就无法消化。

我很高兴看到,广州市住房保障工作的重点开始兼顾到公租房这一夹心层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而不是像原来那样采取“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只是关心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却不考虑中等偏下收入广大交心层的住房困难。

原来制定的公租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适用对象的面很宽,年收入在7万元以下的非本地人都可以享受,但房源却仅由社会力量来解决,政府只负责内交心层部分。

但广州到底公租房采取什么样的管理办法,现在还不太清楚。不过,既然政府有这么大的投入,相信一定会制定出很好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办法来配合。

此外,希望可以发动一些单位将其短期内不拆迁、位于市区内空置的办公楼、厂房改建成适合夹心层租住的公租房,以应市场不时之需。

关键还在于如何制定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来加以引导,这样假以时日就可形成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和健全的建设、供应、管理的体系。

 

                                2011年2月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