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达集团杨卓舒总裁接受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记者专访
生产方式决定了对高科技的需求程度,海洋开发呼唤高科技
记者:南海得不到有效开发,国民一直深以为憾。
杨总: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这种开发能力,这次国家也是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这和刚才我所讲的产业结构、经济模式的现状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眼界、领域。
向海洋开发,而不简单是捕捞,不简单是把捕捞到的海洋物产进行加工,甚至深加工这都远远不够,那只是海洋里面的一部分资源。海洋更宝贵的还有巨大的矿藏资源:天然气、石油、稀有金属。这个储量就全世界海洋而言,蕴藏的资源总量是大于陆地上的10倍、20倍乃至30倍。我国这种资源还处在沉睡状态,现在是有油气田开发,但是还非常初级阶段,规模非常小。海洋开发还包括海水淡化、海洋能发电,及其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取,也包括海洋的合理的捕捞、合理的休养等等一系列。
由此就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领域,要面对一种全新的资源环境,因此应用高科技就成为一种必然。由高科技将带来尖端的生产水平和最优化的资源利用,最后产生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将改变我们目前这种高消耗资源、高污染环境、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因为海洋开发迫使你必须用高科技手段。
我们回顾一下人类的生产力发展过程,其实不是人类想要怎样使用高科技。如果我们现在是蒙古族,我们仍然以游牧为主,我们不会有高科技的需求。但是为什么那些沿海民族就会不断应用高科技吗?因为要航海。而我国尽管有1.8万公里海岸线,可是中国历代王朝都是绝对专制,甚至有的王朝都长时间禁海,不允许下海。那些航海民族为了捕捞、为了贸易、为了长途贩运,他得学天文、学历法、气象、海象,于是指南针就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有四大发明,有四百项发明也没用,因为没有商业价值,于是没有生产需求。从中得出的结论就是,你的劳作方式、生产对象、生产方式决定了你对高科技的需求程度,也决定了科技研发的热情和市场。如果你面向海洋,这就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生产领域了。如果要在海洋里求生存求发展,你就得有这个领域的高科技手段。
海洋里的宝藏比煤田要丰富得多,我国目前还没有哪个老板能轻易把它发掘出来。为什么?实力,其中包括强大的经济实力、强大的高科技等等的,没有这些能采出来吗?所以它就自动地调整产业结构,使核心技术、使核心竞争力成为向海洋领域里发展的前导和动力。所以我可以得出结论,在原地上转变方式,就不如转变方向。现在蓝色半岛是转变我们的方向,原有的要发展,但是我们要转变方向。转变方向带来的是什么呢?国家资本、民间资本,开始向这里流动,向这里注入。这个流动和注入的过程就在调整着原有不合理的结构。人们将不再重复着去拼命跑关系、开门路、买批件,不会项目只上到一半被扒掉,刚投产就被限产。资本带有自觉性,就是往产出多的地方转移。慢慢地人们在内陆上的这种疯狂采掘、粗放的提取将不再发生,因为国家会限制、规范、约束,逐渐降低产能。另一方面,在海洋开发领域里真正有资本进入,有高科技实力、资金实力以后,以高科技做前导的海洋产出,它的产出一定比原有状态下的产出要高得多,从此进入良性循环,把人才、资本、技术等等向海洋转移。
现在可以断言,已经有一些有能力的研究机构已经立刻转向,把科研资金投向研究海洋开发、海洋钻井平台、海洋天然气收储、海洋就地提炼、海洋生物捕捞、深加工、高精尖的萃取等领域,高科技已经在往这个领域里转移了。我也可以断言,那些机械加工单位,就要考虑进入造船、造汽车领域,因为谁都不能挽着裤腿下海,你得开船从码头出去,可能他们的资金已经开始往造船、海港领域转移,由此其它产业的人才、资本、技术等都开始向这个产业倾斜了。
刚公布蓝色半岛国家战略,现在各类金融机构的,包括信托机构、保险公司纷纷来到这里寻找合作机会。我们需要一笔资金,会有十个金融机构到我们这里联系,一天走马灯似的到这里来。为什么?不是卓达有多大本事,是因为国家有这个产业政策,这个大的经济政策,这是将来产出最高的区位,向这里放款是最有前途的、最安全的。这个企业水平哪怕一般,但是区域好,整体增长快,安全、保险,所以金融也一定向这个方向倾斜。
由此将使整个国家在多种结构上(不仅在经济上)都发生重大变化。刚才我讲了,在产业结构、资本结构、人才结构、教育结构也要发生重大变化。它还可以改变我国的教育结构,为了适应海洋大工业化,就得有这种院校,你去学海洋机械制造、航运、码头建设、管理,学海洋高科技生物工程开发、远洋捕捞等等一系列专业都带来了。
有了这个大特区之后,所有这些就变成一种资本行为,高科技的科研经费往这个领域投放,搞生产的搞其它的一切都往这里流动。实际上可以解读为国家是在用一种大市场行为,就是在这个领域里最有前景、最赚钱,这个政策出台就等于引导资本向这个领域里转移,引导人才向这个领域里转移,引导企业向这个领域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