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改革路口的蒙古!!!
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内陆,同中国、俄罗斯两国为邻。面积15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8万,90%是蒙古人,其余为哈萨克人等,首都乌兰巴托。全境是高原,平均海拔1 500余米。大部分地区多山,有阿尔泰山、杭爱山等,许多山峰在海拔3 000米以上。
杭爱山脉在蒙古北部,西北-东南延伸达700公里,平均海拔3 000米,最高峰鄂特冈腾格里峰海拔4 031米。北坡多森林,南坡多草原牧场,是色楞格河、鄂尔浑河等发源地。有金、玉石、云母等矿藏。多温泉,建有疗养地。肯特山脉在蒙古北部,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0公里。山势较平缓,最高峰阿萨腊耳土海拔2 751米,北段多森林,克鲁伦河、鄂嫩河等发源于此,有煤、铁等矿藏。
戈壁阿尔泰山脉位于蒙古中部,是阿尔泰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由数列断续分布的山岭组成,长5 000多公里。一般海拔1 500~ 2 500米,最高峰伊赫博格多山海拔3 790米。气候干燥,河流稀少,有些草地可供放牧。
色楞格河源出蒙古杭爱山脉北坡,注入俄罗斯的贝加尔湖,长992公里,流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鄂尔浑河,自河口以上可通航800多公里。10~11月结冰,次年4~5月解冻。谷地为重要农耕地区。
克鲁伦河源出于蒙古肯特山脉东坡,注入中国黑龙江呼伦池。长1 264公里,流域面积11.6平方公里。11月至次年4月为结冰期。经呼伦池可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相通。东南部为戈壁。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月平均温度:北方1月 -35度,7月18度;南方1月 -10度,7月26度。年降水量:戈壁区20~100毫米,其他地区稍多,个别山地达500毫米。主要河流有色楞格河、克鲁伦河等。矿藏有煤、铁、钨、铜、钼、锡、石油等。森林面积1 5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蒙古原是中国的一部分,称外蒙古。1921年7月11日宣布独立,成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转轨经济中的蒙古
一、转轨过程中的主要措施
90年代以前,蒙古经济虽然长期缺乏独立性和自我发展能力,但经济发展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国内生产总值在1980~1990年期间,实际年均增长率约为6.2%。苏联解体后,蒙经济经受了严重的考验。蒙古实施激进经济改革后,也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在1991~1994年期间,蒙古经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滑坡,与上年相比,1991年下降9.2%,1992年下降
9.5%,1993年下降3.0%。通货膨胀率上升20多倍,汇率贬值22倍,物价也飞速上涨。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造成了严重的至今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失业和无家可归的人数激增,儿童的情况尤为严重。
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1994年经济终于出现了回升,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3%,1995年又增长6.3%,1996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增长约3%。
1995年资本投资比上年增长25%,达1.9亿美元,工业产值增长近21%, 通货膨胀率也由 1994年的53%降到 1995年的
35%。
随着政局的演变,蒙古经济在八九十年代之交开始步入由长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这一脱胎换骨的转化,使本来就相当脆弱的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蒙古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仅以国内生产总值这一主要经济指标来看,1991 年比 1990年 下降 9.2%,1992年比1991年又下降9.5%。据有关专家估计,这一冲击使蒙古的人均国民收入至少倒退15年。
1992年8月扎斯莱政府上台后,为摆脱经济危机采取了比较稳妥的新方针,提出在本届政府执政的头两年阻止经济继续滑坡、在执政的后两年稳定经济并初步奠定今后发展的基础的任务。概括起来,扎斯莱政府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推行私有化、民营化
蒙古在进行国有财产民营化的过程中,采取了把国有财产凭证无偿地分配给国民的方式。根据蒙古政府核定,1990年蒙古国家总资产为500亿图格里克,将其中的220亿图格里克(占44%)分给了全国的210万人,每人得到1万图格里克的私有凭证。私有凭证既可在交易所转让所有权,也可通过买卖兑换成现金。
自1991年夏季通过财产私有化法以来,蒙古一直把推行私有化作为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主要措施。继小私有化计划顺利实施后,大私有化的工作也在进行之中,特别是从1995年开始加快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进程。迄今,有90%以上的牲畜实现了私有化,约80%的国有企业也实现了私有化。在私有化的基础上新成立了数以万计的公司,其中仅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有1 700多家。这些非国有企业的经济产值已经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到1995年7月,政府宣布私有化的1 100个大中企业和2 600个小型企业完成私有化80%以上。
从1995年8月28日开始,蒙古第二有价证券市场,即股票交易所已正式开始运作,这标志蒙古向市场经济又迈进一大步。蒙古在私有化的过程中采取的是把部分国有企业资产无偿分给国民的方式,这与东欧国家的改革方式相近。
但是私有化、民营化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一,工业和农牧业的私有化以相同的方式进行,致使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其二,确定大小私有化的比例为70:30,未能正确地反映游牧的畜牧业畜群结构和再生产的特点;其三,由于合作社未能自由解散,私有经济的基础也未能真正形成。在有的地方,只是把“合作社”改成了“公司”的招牌。
新政府上台后,又加快了对国有财产的私有化速度。1996年年底分两批对一些服务设施,如妇女用品商店、儿童商店等几十个项目进行公开拍卖。
为了更进一步加快国有财产的私有化进程,1997年3月5日蒙古政府例会又讨论通过了1997~2000年国有财产私有化构想。计划采取尽可能公开的拍卖方式,通过经济实力的竞争,使国有财产尽快实现私有化。
(二)恢复生产,改善商品供应
1993年6月,蒙古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制定了《经济改革中期计划》,在保护传统畜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工业。继1993年蒙古经济开始出现某些趋于好转的苗头之后,政府又采取投资和贷款向工业倾斜的政策,把60%的资金投向工业,把60%的国外贷款提供给有偿还能力的企业。还采取了扶持中小企业和减轻企业税收等措施,向560家中小企业发放8.2亿图格里克贷款,给予92%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减税待遇。这些措施实施后,蒙古1994年上半年的工业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199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比上年增长了2.1%。这都是自1990年以来出现的首次增长。据蒙古银行信息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1996年头8个月的工业产值又比上年同期增长14%。
生产的恢复和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对缓解商品供应的紧张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蒙古居民的切身感受是,与前几年仅能供应居民生活必需品总量1/3的凭卡购物时期相比,现在走进各家商店映入眼帘的则是种类繁多的商品,只是某些商品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对低收入的大多数居民来说,只能望“货”兴叹。
(三)遏制通货膨胀,稳定货币汇率
为改善货币金融状况,现政府执行了严格的货币信贷政策,控制贷款规模,提高贷款利率,目前工矿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年利率高达120%~300%。与此同时,还采取了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和裁减机关编制以及压缩行政开支等项措施,并把外国贷款和援助的一部分用于弥补财政缺额。
自1992年以来,蒙古通货膨胀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在通货膨胀率最高的1992年的年通货膨胀率为321%,1993年降为183%,1994年降至66%,1995年通货膨胀率已低于50%。1996年头7个月月平均已降为4.8%。1995年8月物价平均水平下降1.3%,是1990年以来的第一次。
蒙币图格里克与美元的比价也已从1997年年初的695:1降为年中的895:1。
(四)全面推进税制改革,取消进口税
1996年5月1日起,蒙古开始实施全面税制改革计划,取消几乎所有的进口税,削减商业税,提高收入税起征点,并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优惠。这标志着蒙古将接近变成一个自由贸易区。
根据这项计划,蒙古从5月1日起取消了除5种战略商品和奢侈品之外的所有商品的进口关税。这5种商品是石油、石油产品、烈酒、葡萄酒、烟草。石油的进口税从36.5%降到31%。另外在蒙古的合资和独资企业将享受免进口税的待遇。
工商企业的收入税也有很大调整,收入达1 000万图格里克(以前是150万图格里克, 1美元折合800图格里克) 征收税率是15%,收入在1 000万图格里克到1亿图格里克的, 征收税率是30%,超过1亿图格里克的,征收税率是40%。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年收入达到或不足人均水平(36万图格里克)的免缴,收入超过平均水平而低于57.6万图格里克的,缴纳10%所得税,收入高于115.2万图格里克缴纳40%的所得税。以前的做法是,凡收入达到或超过14.4万图格里克的都要缴纳 10%的所得税。
二、采取的措施已初见成效
蒙古政府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采取的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就整个经济形势而言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新的经济机制仍难有效运转。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蒙古正处于旧的经济体制被打破和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形成的过渡时期。蒙古虽已建立以私有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系,但是无论从管理体制看,还是从法规制度和基础设施等来看,都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就生产部门来说,工农牧业三大部门除了畜牧业生产情况较好以外,工业和农业生产均处于不佳状态。其中,尤以农业生产为最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年大幅度下降,约有25万公顷农田荒芜,由过去的丰年节余甚至少量出口陷入了每年需大量进口面粉来保障市场供应的境地。工业生产由前几年的负增长开始变为有所增长,但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依靠达尔汗钢厂和额尔登特铜矿等采矿企业和电力工业来支撑,而其余约40%的企业目前仍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7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60种产品的生产未有显著回升。技术设备陈旧落后和资金不足、能源和原材料严重短缺,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蒙古现有2.4万家企业。其中到1995年8月新建的民营化企业共有5 144家。在产业方面,农业、交通、建设等几乎都实行了民营化。对外贸易业和国内服务业100%、畜牧业90%以上实行了民营化。今后计划实行民营化的行业有燃料、能源、矿业、银行和住宅等行业。
目前,蒙古已基本上实现了经济自由化。价格自由化从1991年开始实施,到1993年6月价格已基本放开,其中也包括汇率。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蒙古就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图格里克可与美元自由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