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再次沦为“限外”!2月16日,北京出台的地产调控政策“京十五条”规定,持有本市有效暂住证的外地人,如果无房但能提供连续5年(含)以上在京缴社保或个税证明,方能在北京购买一套住房。
从限制外地人买车到将外地人从地下室赶到地上,再到今天的限外购房,无不体现出外地人对大城市问题的“破坏”,似乎治理城市问题就先治理外地人。
官方有言,限定5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保、纳税并不是排外政策。这体现出政府希望留住人才在北京长期奋斗,使这些人才在推动北京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梦想。同样的政策,解读出来完全相反的意思,这也很有意思。不管怎么说,政策是出来了,那么好人就一定会严格遵守。
如果说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逃离北上广”现象还依然没有让一部分人改变放弃大城市的愿望的话,那么此时相当一部分人再次叫响“逃离北上广”的声音。
如今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了,有钱可能也买不到房,当然有足够的钱没什么办不成的,再加上外地人的尊严问题,试问一下,还有多少人依然坚守呢?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早前报道说,“逃离北上广”曾是网络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不过目前,部分城市的白领已经付诸行动。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家庭幸福指数偏低,其中,住房压力大、工作压力大、交通状况不佳、缺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是导致受访者幸福感指数偏低的重要因素。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到北上广,因为北上广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到北上广,因为北上广是地狱。”——有人这样贴切地写出了年轻人对于北上广的复杂心态。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国内,很多人心目中所向往的“高处”无疑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只因为这些一线大城市不仅是全国性的经济、文化中心,有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因此,那些有志于追求精彩人生、实现远大理想的年轻人,纷纷绞尽脑汁要在这些大城市里扎下根来,希望通过奋力打拼获取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然而,随着房价的飙升,年轻人想要在北上广安家乐业变得越来越难,加上生活成本高、生存压力大、户口障碍等因素,当理想照进现实,不少年轻人加入了“返乡潮”。
为此,我们不由得发出疑问,大城市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又是谁的天堂?如果是天堂,他们为什么还要不得不黯然地选择逃离?如果是地狱,他们当初又为何怀揣梦想蜂拥而入?
梦想总是很美好,现实总是很残酷。在北京的人们感叹居京不易,在上海的白领无奈移居二线城市,在广州的青年抱怨压力过大,这种情势,实际上都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种伤痛隐喻。
北京、上海、广州都曾是白领们工作生活的第一选择,而眼下在这些大都市工作生活过的白领们却难堪“三座大山”的压力而萌生退意进而付诸行动。
或许,这是生活的无奈之举;或许,这是鼓起勇气追求更高“幸福指数”的生活壮举……对他们来说,这些“逃”与“不逃”的纠缠,都是异常痛心的决定。但最揪心的,却应该是我们透过“逃离北上广”这一社会现象背后,所看到的城市化“社会之痛”……
小小身躯遭遇“水泥森林”重重包裹,还要承受无尽的工作压力,要把大量的时间丢在拥挤的路途,要日日吃进那化肥农药催生的菜肴,要呼吸那污浊的空气,要为孩子上学而焦虑,要默默消受那不知何时是尽头的“蜗居”日子,还要做那一辈子给银行打工的房奴……这一切,逼迫着今天大都市的不少白领做出逃离大都市的选择,因为,为了那或有或无的、可有可无的“伪幸福”,失去的太多,可能还会失去更多。
这种人生中的重要选择或者叫被逼无奈的妥协到底对社会有多大影响?个人的阵痛,社会的阵痛如果能换来中国城市的健康发展,那么我个人觉得,今天的大逃离就是值得的。
不管在城市化进程中,逃离大城市现象是否是必然,但是这一客观现实的阵痛正在祖国的未来的青年人身上经受着。对那些“逃离者”而言是无奈之举还是正确的选择?城市管理者对此又该做出如何调整?这无不挑战着城市管理者们的智慧和能力。
除了北上广一线城市管理者们要对逃离现象深刻认识,作为容纳逃离者的二三线城市更应该重视起来。但是,也绝不能因此将大城市的问题合法化,更不能简单的把逃离代价当成社会进步,而未来的城市一定是能留人,而不是留不住人或被抛弃的社会。
所以说,去与留的选择中,似乎房子占有重要位置,看来无论是房子提供者还是房子需求者真应该面对现实问题做出一些真正实质性的突破了。
推荐阅读 2010年十大找抽房的地产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