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国出现“刘易斯拐点”乃无稽之谈


                       所谓中国出现“刘易斯拐点”乃无稽之谈

    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复苏,外贸出口恢复性增长,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再现民工荒,同时,这些地区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出现涨薪潮,民工荒与涨薪潮并存。国内很多学者断言: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到来,即正在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中国长期以来高速增长所依赖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即将进入一个劳动力短缺所导致的低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被倒逼调整的阶段。并据此进一步提出: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面临拐点,应该调整利用外资政策,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加工贸易领域的外商投资。

    到底该如何认识这场前所未有的“民工荒”现象,这关乎我国长远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外商投资政策的选择。

    1、“刘易斯拐点”并未出现

    为什么一些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会发生民工荒?“刘易斯拐点说”不能成立?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不仅存在着产业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发达的现代产业部门与落后的传统产业部门并存,而且存在着区域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与落后的中西部、边远地区并存。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被非农产业部门消化完毕之前,产业上的二元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农村闲置劳动力的转移过程绝非短期就能完成的任务, 我国农村4.9亿劳动力,18亿亩耕地,农业种植业中充其量需要1.8亿劳动力,而农村非农产业稳定吸收了约7千万劳动力就业,进城务工劳动力1.6亿左右,我国每年约600—7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进入非农产业,加之每年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非农产业要消化8千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经济平稳正常运行条件下,至少还需要10-15年的时间。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虽然看起来不高,2010年为4.1%,近5年来,稳定在4.0-4.6%之间,但是,城镇中还有大量未登记的失业劳动力,以及国有企业下岗未就业职工。沿海的民工荒与大量正处于寻找就业机会的失业者并存。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的阶段。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非农产业吸收转移完毕前,“刘易斯拐点”不会真正出现。

    2、贸易回暖不至于造成民工荒

    对于珠三角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另一种解释是:由于外贸全面回暖,订单回升直接拉动用工增长,造成民工荒。这种观点实质是中国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变种。

    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大幅下降,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6%。其中,劳动型密集产品如纺织品出口599.7亿美元,下降8.4%;服装出口1070.5亿美元,下降11.0%。2010年以来我国外贸虽然快速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但考虑到上年出口大幅度下滑,其中出口增幅中近半数具有恢复性增长的性质,所吸收的就业大部分是恢复性就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并不很大。

    而且2010年进口增长更快,达到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下降到1831亿美元,减少6.4%。进口高速增长,部分替代国内产品,或多或少存在对就业的挤出效应,特别是贸易顺差减少,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的总体贡献相对降低。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了出口的显著增长,2010年,中西部地区18个省区市进出口总值增长超过44.4%,高于全国平均近10个百分点,因此,过去部分在沿海就业的劳动力选择在内地就业,从事出口产品生产,东部沿海部分地区出现民工荒,与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不无关系,并非我国劳动力总体供给不足。

    尤其是珠三角等沿海地区早在2009年下半年以来就出现了民工荒现象,而那时的企业出口订单尚未显著增加,出口也没有回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用2010年全年出口订单回升和出口大幅度增长解释早就出现的民工荒,显然缺乏说服力。

   3、工资水平太低不是造成民工荒的根源

   对于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还有一种解释是:由于民工工资水平太低造成了“民工荒”,解决“民工荒”的办法是提高工资。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仍然大大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109元。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各种来源收入均衡较快增长,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对农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8.3%,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务工工资水平上涨较多、外出务工人数和时间有所增加。在目前农民人均收入每月不足500元的条件下,进城务工收入平均少说也在千元以上,扣除生活费、房租与往返交通费,进城务工的实际收入还是大大高过务农的实际收入。

    尤其是过去10年里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是持续上升的。2009年以来,我国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纷纷上调工人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20%,且上调幅度远高于CPI上涨幅度,农民工实际收入水平上升,但依然出现“民工荒”。显然,民工工资水平低也不足以解释此次民工荒。

    4、80、90后现象不能解释突如其来的民工荒

    对于“民工荒”问题,也有人认为是80、90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家庭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条件改善,缺乏父辈的吃苦耐劳精神;教育水平提高,有知识,视野更加开阔,对于个人发展提出更多要求,更加注重劳动技能积累;不满足于长期从事简单劳动;生活方式多样化,不再把就业以获取收入作为唯一考量内容,更加注重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父辈望子成龙,不希望子女重复自己的生活轨迹,对80、90后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具有更高的期待。于是,出现大量寻找就业的80、90后与沿海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一方面是农村与社会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却是沿海的民工荒。

    这种从社会学的角度所作出的解释,说明了我国结构性失业和摩擦失业问题,看似具有说服力。但是,80后、90后现象是早就存在的,已经持续了起码十多年时间,并非在2009年下半年突然爆发。用一种长期存在的因素解释突发的民工荒现象,显然缺乏针对性。

                                                        (桑百川、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