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武汉市提出在未来五年重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重拾中心城市的光辉。这个不能只当口号提,而要另辟蹊径——结合武汉实际,器物层面的现代化与社会管理层面的现代化同时进行。 1、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要普及职业教育,不允许青少年中有一个没有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要凸显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意识,强化吃苦精神与现代意识教育。
2、把武汉市的全部“独立学院”改制成“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率达到70--80%。
3、武汉市率先在全国第一个建成“智慧城市”。
4、城市清洁卫生、垃圾处理现代化,由税务机关征收清洁卫生费(税),排污费(税)。
5、采用集装箱造房技术,改造全部城区老旧房屋,保护好文物和有记念建筑。
6、提出一整套干部工作考核标准,以辖区居民就业率高低为第一评价标准。
7、率先在全国放开户籍管制。
8、率先在全国实公共自行车制度,大力发展育婴、幼儿、养老事业。
9、市级以下政府主要领导岗位,实行辖区居民差额先举制度。
10、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强化社区服务。
11、率先在全国建立系统的城市公共财政体系。
12、率先在全国建设城市民主管理的武汉模式。
这些事情做起来特别难,目前做更是超前,但未来总有一天必须做。武汉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是gdp数量上的跨越,而是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跨越、城市居民品质提高的跨越、城市社会全面进步的跨越等。
武汉在清朝时就是全国的商埠,民国时期是直辖市,解放初期全国城市实力排名在10名之内,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聘请了德国专家。此后,其位次逐步下降。武烟合并与二汽迁移,增强了武汉的经济实力。但是,武汉想在gdp上排在全国前10名,与沿海大城市竞争,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必须要另辟蹊径,从居民幸福、城市美化、管理现代等几个角度出发,建成有武汉特色的全国著名城市,而不是gdp前10名城市。(此文首发在中思网)
2011年情人节
附:武汉市委书记在市人大会上的报导.
武汉书记:不大搞建设对不起这座城 不怕被叫满城挖
2011年02月15日 05:53
来源:荆楚网 作者:杨磊 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
大建设时期,也是出问题最大,是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很容易找到理由让一些建设工地不开工。但是,事隔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后,当我们回头看,我们不这样做,我们会对不住这座城市。——阮成发
全市5000多个建设工地遍地开花——交通堵塞,扬尘笼罩,当市民拥堵在回家的马路上时,抱怨、责难之声一时在所难免。
昨日,此前刚从市长一职新到任武汉市委书记的阮成发,在和人大代表们座谈时,没有回避责难之声。
在人代会武昌代表团上,阮成发说,“我知道,在网络上有人叫我‘满城挖’——‘十一五’在城区挖,‘十二五’还要挖到远城区去”。在座的人大代表笑了起来。
阮成发接着表态说,“建设不会停止,我会顶着骂名继续下去”。
他坦陈,全市5000多个建设工地,作为书记,首要考虑的问题是第一资金怎么筹措,其次是拆迁,还有施工安全,第四是组织好施工期间的交通。他提到,施工建设相当一部分地方在地下,地铁二号线的盾构机目前已经推进到长江下,“我最担心的是施工万一出什么问题”。
阮成发说,“大建设时期,也是出问题最大,是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很容易找到理由让一些建设工地不开工。我理解市民的感受。但是,事隔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后,当我们回头看,我们不这样做,我们会对不住这座城市,对不住市民。对这座城市负责,我就必须这样做”。
阮成发进一步介绍,“今年,二七长江大桥将在9月份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建成通车。在目前的条件下,不大力度建设,很多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城市的拥堵问题,没有快速交通解决不了,我们正在建设的二环线快速路,将实现30分钟点到点通达。今年5月,从东湖宾馆到天河机场,能实现40分钟到达”。
在武汉市的“十二五”规划中,从明年起,武汉市将每年建成通车一条地铁线;到2015年,武汉将有12条过长江通道,10条过汉江通道……武汉的五年目标是“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交通畅通能力明显提高”。
“不大建设,5年后我们问自己‘对不对得住这座城市’?我敢肯定地说‘对不住’。”阮成发说。
阮成发眼中五年后的江城模样
五年后,武汉什么模样?武汉“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端出了“十二五”规划蓝图。
作为城市领头人的阮成发,他眼中五年后的武汉是啥模样?
在昨日和武昌团代表座谈时,阮成发说“未来五年,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这将在2015年或者更早一点会实现。”
在他看来,中心城区会实现跳跃发展,远城区会形成5-6个中等城市规模的卫星城。
“中心城区和远城区之间区域,将由绿化带连接起来,这片区域将控制建设规模”。
他展望,未来,中心城区和远城区通过轻轨和高速路相连。“五年后,可能在远城区局部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些城区人更愿意到卫星城居住,这里空气好,房价更低,综合配套也都不错”。“未来五年,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是建设幸福城市”。他说,“幸福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竭尽全力解决民生问题。增强老百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楚天都市报 首席时政记者杨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