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MA在博士团首次研讨会上的演讲


很高兴今天能跟学术界的各个才子共聚一堂。首先,我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KARMA,从2006年从事于数贸领域,这个起源可以说是一种巧合,也可以说是一种天命。

 

 

 

记得20064月份,我和一个朋友聊天谈到互联网,那个时候我在做心理学和国学的培训已经做了4年了,基本上都是为企业和大学做公益讲座为主。我的兴趣比较倾向于研究诸子百家,包括各个宗教。那个时候可以和很多学生、企业家一起来探讨,可以说自己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收获都比满意了,生活得也很轻松。

当时我的朋友跟我聊互联网的状况。他说他最早在2002年的时候在发明一种互联网技术,后来去北京拿到了个3000万的风险投资。可是回来后,他自己的权利全部被剥削掉了,已经没有话语权了,他打算重新再做。当时他就跟我谈起了在外资,在中关村,在互联网业的一些行为。谈起如何用资本的形式尽量把互联网行业的项目做完全的控制,来经营一些生意好的项目。他说如果是跟投资的项目有竞争关系的话,他们会出巨资把那个竞争网站买了下来,然后直接关掉。

这在我心里还是激起了一个不小的波澜的。那时候他跟我谈到数字贸易,其实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是数字贸易的概念,具体说那个时候的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都分不清楚。我就跟他说,我可以做啊,我可以出钱出人,就是不要像我们看到的中关村的情况那样,结果我就不明不白的踏上这条船。当然,我是在1995年开始玩计算机的,然后2000之后一直在中关村,我也做过一些软件,了解过互联网的东西,但是我当时一直没有参与。当时互联网在我心中是虚幻的,我觉得互联网做生意还是不太实际,当然到2006年的时候变化已经很大了。可是2002年到2006年我已经在从事培训了,没有接触互联网那一块,只能说自己是互联网用户吧。

我从2006年开始做,做了3个月的时候,我的朋友又不是很专心了,他又在做其他的事情。可是我已经全部投进去了,我已经号召我的学生都来做了。一开始我受到了极大的冷落,但我觉得这件事有意义,我就坚持下去了。结果就很困难,因为所有的压力都压在自己的身上,巨大的费用,房租,研发费用等等。进入4个月以后才开始好转。我就靠自己在外面讲课的钱去贴补这一块。但是随着市场慢慢的接近,我就发现如果要商家利用互联网来提高效率,来提高跟消费者的接触,他们也是有难点的。而这些难点就逐步的显现出来,我也只得逐项的去解决这些难点。

就是在这种机缘巧合下,我不断地总结,从里面悟出什么是标准化、通用化的模式。并且我们接触的行业比较多,我还总结出在跨行业当中,如何用通用的数据来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就找到了感觉,在实践的当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共性的东西。很多的数据都是分散的,都是不标准不统一的,这就构成了一件事情,就是大量的重复建设。就如昨天下午我在讲云计算,我特别大的感触就是每个公司都在做自己的网站,每个店都想自己做订货系统,但是每个系统都是信息孤岛,他们彼此的信息都是混乱的不标准的。每个都有自己的设备,大家都在浪费,大家都知道那个地方是有方向,没有统一起来。后来我就越来越发觉,作为标准化的数据,对于实现互联网电子商务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半年的坚持,人一坚持,就会得到支持,在半年后,我的学生和周围的人也开始支持我。等到了2007年的时候资金问题已基本解决,可以走上良性的循环之路。那个时候我就更深入地继续去探讨规划数字贸易产业链,当时我已经无意再做企业家,所以行业内就很少把我叫做老总的了。因为企业的股份都是产业内的人的,我的所有技术和商业构思都交给他们去做,因为我心中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产业强大,而不是一个企业强大,我觉得这样才能带动一个社会。

 

 

 

2007年,我们就奠定了对数字贸易的定义,那就是作为以数字化的信息作为贸易的标的的一个商业模式。数字贸易这个行业,它为所有的电子商务的实现提拱了一个标准化的数据,而这个数据是经过整理的,是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接口来提供的。主要汇聚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人的数据,关于对每一个人的基本数据,例如他的身份证、指纹,我们就开发了身份证采集,指纹采集这样的数据,让数据能迅速地采集并归类;

第二个就是对企业的营业执照、经营业务等等相关的信息进行详细的表状结构分类,方便调用。那样就方便用户去了解企业,企业也可以了解到他的潜在客户的数据;

第三个数据就叫做商品数据,它也需要进行标准化归类,例如这个商品的规格等等等等。

当时感觉这个工程相当浩大,建立了这个数据库以后就围绕这个数据库的端口开发出很多种类的应用,在我的想象当中,对未来电子商务的模块是围绕着这三个标准的数据格式开发出来调用的。例如电子商务的网站就不需要自己去上货架了,就可以直接输入产品编码,各种规格也就填入了站点。例如企业被数据采集后,客户很容易了解到这个企业的信用记录,那么人的数据也是如此。

在这个进程当中,我个人因为别人的一些破坏吧,2007年,我中止了一段时间的运作。一直到2008年的年底,事情才澄清,但是在这个是是非非当中,我个人失去了自由,可以说是身陷囹圄。当然后来澄清了,陷害我的人在我出来的那个月也被绳之于法了,这也是一种天意吧。我在看守所里呆了500天,这样我就有更多的时间把一些理论进行细化总结。当时总结了200万字的文献,是自己全部记出来的。但是外界的企业家却因为我遇到这个事,失去了指导,几乎全部停顿了来等待我,只有我还在持续地进行理论和技术的总结。

 

 

 

前面500天,我在市场实践上发现了一些问题的所在,后来的500天市场静止下来了,我反而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将理论和技术结构进行大整理。可以说这段路是有点波折的,但是当初我进去以后,我还是坚持一个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我个人的危难,但是不能代表是这个产业的问题。从200812月份出来以后,我们回到了原来数贸起源的地方,全国的企业家重新归集过来。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又有六七个省十几个市积极地响应。所有的企业家虽然在2007年我出问题时停滞了运营,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他们仍不计前嫌的继续来支持我,这让我非常的感动。所以我认为数贸产业对我来说既是一个巧合,也是一种天命。

我不是一个拥有高学历的人,只是在不停地社会实践中寻觅到了许多,而这些东西应用出来之后,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相当的社会效益。现在看来数贸经济趋向于完善的产业架构,整个产业联盟委员会的管理都已经开始了。最初因为与刘总的结缘,让我们跟何教授认识,我觉得非常荣幸。当然,毕竟我们经历过前一段时间的误会以后,何教授还是持很谨慎的态度的,一直对我们进行考察,将近半年的时间。我相信事实是经得住考验的,经过了解以后我看得出,现在我在产业当中主要担任的就是一个顾问的角色。我把我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地总结出来,可以说经过这半年产业已经是渐入佳境了。我做培训时,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我比较乐于接受知识方面的东西进行支持。

 

 

 

李团长和何教授稍早跟我见面时候谈起一个问题,就是广州现在有很多的博士,从事于电子商务和信息这个行业领域,包括何教授说的重点实验室,可是我听说,政府给实验室的资金支持还不及马云的的百分之一。我在想,基于我以前对数贸产业的付出,还有我为这个产业承受的东西来说,基本上产业的企业家对我还是有一定得信任的。所以他们也愿意配合我们的方向来做,特别是李团长说我们的很多博士也有这种意愿,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愿意自发地去做一些讲座,去普及一些电子商务的基本理念,但是苦于经费和场地等等都没有解决。我听完之后,就觉得这是我们这个产业要支持和协作的方向,我就提出了我的意愿,如果我能带动数贸产业来跟博士团一起互动,我是愿意来做这个事情的。

数贸发展到今天,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经济效益已经不是未来的主要问题了。今天,来自信息领域或者法律领域、标准体系当中的博士汇聚一堂,我代表这个产业呼吁一件事情,数贸这个产业很需要你们,我们的产业很需要知识,非常需要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我这辈子就放在这里了,可以说,只要是对数贸有帮助的,不管让我做什么,就是让我弯腰,我都会求回来。

今天在这里,我表明一个态度,我也许代表不了数贸产业所有企业,但是我相信,我全力以赴去影响他们的话,他们会往这个方向走,因为他们产业在发展,如果没有好的理论体系,没有好的标准体系,没有安全预防措施,没有好的法律系统的保障,产业要走远走好是不现实的。我相信他们会跟我达成这个共识,所以今天来到这里,首先向博士科技创新团表达我的一个构思,向何教授,李团长还有黄教授致敬,他们到了这样一个年龄,还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让我佩服。

我从事的数贸产业已经跟名和利没有多大的关联了,只是我的一种报国之心,或是我的一种社会责任感所驱使。我是70后出生的人,还是受到了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的影响,到了8090后也许会更淡泊,但是我常常对我自己说生于斯,长于斯,我们能够为祖国做些什么。我更多的是思考这个问题。

 

 

 

在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我们先建立了第一个联络点,作为数字贸易理论中心的一个点,我们希望有了这个点以后,围绕着所有博士的知识资源,来达成一个层面。把各位博士工作之外的剩余时间,知识资源通过研究中心,通过创新团的组织汇集起来,跟数贸联盟的企业达成一种互动。例如某些企业遇到了一些问题或是课题,需要通过理论深化的时候,我们发动企业来出资,博士来出才智,一起来把课题进行深化。如安全问题,法律问题等等。就是诸如此类的课题的研究,不是企业,而是这个产业跟博士团达成长期互动。提出课题,各位博士跟自己的专业和爱好,有志愿的可以协作起来,进行理论深化,变成论文,或是编辑成书来发行出版,由数贸联盟来做一个牵针引线的过程,让学术界和商界结合起来,变成论文也便于政界进行参考,这是第一个方向。

第二个方向就是知识共享,数贸联盟在广东范围内,乃至于在全国范围内,会举办更多的沙龙,而沙龙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有时间可以聚起来,把自己的想法、理念、成果转化成具有经济效益的东西。大家组合起来,这样有碰撞才会有发现,产业本身有产业发展基金。我也在开始组建天使人俱乐部,也就是对所有这些项目,我们可以先组织企业家去投资,然后建立孵化器,这就是我对这个产业的希望。

第三个就是我们可以办很多的讲座,可以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到全国各地做报告,用大家的知识带动这个社会的成长。我想中国现在需要成长的已不仅仅是经济了,是全民素质的问题了。

第四,我们联盟已经开始与香港,新加坡,美国不断地进行联络了,我们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联络带动企业家的资金资源,有了资金资源我们就具备了举办活动的条件。我的构思就是博士团代表中国信息界的一个立场,然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举办交流活动,例如跟东南亚的一些博士聚集起来,交流一些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在跟着外国制定的标准来做,那么未来我们中国能否在计算机技术、数据挖掘、云计算的这样一个浪潮中奠定一个标准呢。其实定立标准就是社会的资源,这是一种在天下为公的思想指导下所产生出来的东西。

我是才疏学浅,一个人的才智是肯定不够的,但是我可以做一个为在座的各位去效犬马之劳的人。我过去没有读太多的书,没有积累很多的知识,今天有缘和大家聚在一起,我觉得是上天赋予我的一种职责,我想说的主要是这四个方面。

研究中心就从这里开始,李主任和何教授探讨未来如何进一步成立研究院。然后在北京也好,在广州也好,在各个大学之间多做交流。围绕着这个方向来共同成长,这就是我的一些基本想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