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难


    以前我觉得写文章是一件很难的事,小学老师的三段式和八股式如何也不能变成生动的文字。某一天我还曾经把杨朔的《荔枝蜜》抄在作文本上,交给语文老师。语文老师是个饱读诗书的老太太,她当时给了我一个很高的分数,写了很长的批语,我还记得她写了一句“希望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来”。

    受此激励,之后我果然很动了些脑筋在作文上,再不抄别人的东西了。本来觉得很难的作文,从此也慢慢变得容易起来。若干年后我再回想,当时名满天下的杨朔以及《荔枝蜜》,语文老师怎么可能不知道,但是她并没有点穿,而是让我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滋味。

    她的表扬而不是严肃批评帮我迈过了一个坎。

    高中的时候,我一直想去读文科班,但是我爸坚决不让,他一心想让我去读哈工大,那是我们航天部内部院校。那时候,我基本没在大事上违背过父母的意愿,所以我老老实实地在理科班读到高三开始的那个学期。其实我的理科成绩也不错,但是心中却无时无刻不在想象着自己如果读的是文科又会如何。终于有一天,我偷偷写了份转班申请,还模仿我爸笔迹签了字,等到他气急败坏地发觉,已经是一个月后木已成舟。

    其实我的文科高考成绩其实远不如在理科时候,老有人说如果你继续在理科班,起码再多考50分,但是我丝毫不后悔,哪怕我读的川外是所当时看起来是所很一般的一般本科,但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也就是从那时候,我开始一步步接近了梦想中的生活,虽然有波折,不过似乎没那么难。

    在报社工作11年的后期,特别是最近两三年,我一直觉得心里发虚。对,真是发虚。别人都觉得我顺风顺水,只有我自己知道,什么叫浮躁什么叫浮皮潦草什么叫蜻蜓点水点到即止。这不只是我个人的原因,也有这个职业的负面影响——这个职业需要的是快、狠、准,却不是深,很多事情一旦深下去,就谈不上快狠准了。

    这一个月的全新工作,我不仅去了仓库里帮物流打包,还做了很多以前绝对不会做的小事,但是我心里那种发虚的感觉却彻底消失了——现在这个工作不要求你每天都写稿子,也不要求你速成某个领域,更不需要小道消息和合理揣测,它需要的是详实的数据和事实支撑,这些东西你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去获得——跟以前的工作相比,它在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逻辑思考。这种用数据和事实支撑起来的逻辑,经常被以前我和我的同行忽略。

    这次春节回成都,几乎每个老师同学听说我离开了报社,都又吃惊又惋惜,在他们看来,这是多么让人想不透的决定,因为三十五岁的年纪,抛开还不错的事业基础从头再来,这……难度真的太大了。但是真正做了,也就那么回事,啪叽一下,都过了一个月,我还照样活蹦乱跳的。

    同样的例子不止一个——在中国出一本书已经很麻烦了,谁曾想没用2周,《亲子鉴定秘档》就在美国出了Kindle电子书版(地址),简介和书名是英文,内容还是中文的,可以给海外的中国人看——也是以前没想到的事情,让人还挺兴奋的。

    

    所以很多事情没那么难,跨过去了就是小水沟。很多人不是不能跨,而是想法太多,不敢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