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助长进口产品的嚣张气焰(12月30日)


 

进入新的一年,说点让人内心难以平衡的事。

我国宣布将从201211日起对73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平均税率为4.4%,婴幼儿进口奶粉也在其中,同时依据新关税政策,惠氏的主要奶源产地,新西兰的婴儿配方奶粉和酸奶关税也降为零。

经测算,成本为100元的进口奶粉,加上关税及增值税,调整后的总成本为128.7元,比调整前的140.4元,下降了10多块钱,降幅相当可观。与关税降低相反,从201112月份开始,美国品牌惠氏的配方奶粉在全国各地陆续调价,平均涨幅达到8%,调整后的900克一阶段产品,零售价格每罐将从378元上涨到408元,上涨30块钱。

洋奶粉的价格,决定在于它走高价位路线。它基本成本多了两个环节:运输成本和关税。按我们所知,这两个成本加进去,它的总成本也仅仅是现在的市场零售价的大概1/3左右,一般洋奶粉的毛利率达到70%80%,个别产品要达到百分之一百。

此番一长一降之间,以惠氏为代表的洋奶粉的利润率又提高了。

 

中国和新西兰有贸易协定,中国是一年降一个关税的百分点,到201211号就降到零了,但是这10年来,洋奶粉都在涨价,它没降一个百分点的价格。以洋奶粉为代表的洋品牌或者进口产品,都有一种牛气哄哄的感觉,那种居高临下的嚣张气焰,让生活在中国大陆的每个人都感觉如鲠在喉。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进口产品与洋品牌的嚣张气焰来自何处?

 

目前在中国的消费者心中,大概就分两种,一种是中国品牌,一种就是洋品牌。当国产品牌的信用开始降低的时候,大家只能选洋品牌。

按理来说,如果关税下降5%,应该说,每罐奶粉的成本也就下降了2-3元左右,现在再升是不应该的。降税的目的也是使我们的日常品消费价格能降低,但是,惠氏依然涨价了。

张鸿在CCTV说,如果说成本上涨,那么国产奶粉的成本也会上涨,国产奶粉为什么不涨价?因为国产奶粉如果涨价,可能消费者就不买了,销量就会受影响。

奶粉的进口关税降到零,洋奶粉的价格反而逆势上涨。原因是他们有恃无恐。进口奶粉涨价,为什么不担心消费者不买?因为他知道,消费的需求特别旺盛,价格弹性比较弱,就算他涨价了,大家也还是会买。所以最牛的不是他要涨价,而是他有底气涨价,他不愁销售。

 

是什么因素在推动进口商品的嚣张气焰,并维持高价格、高利润、高姿态呢?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

比如从民间涌现的宽容到媚外程度的情怀。大家都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却没有想到外来的和尚也是来化缘的,也是要吃饭的,也是会用歪嘴把经念坏了的。

比如传媒对国际的洋品牌的推崇。在传媒推波助澜之下,原本没什么名气的洋品牌逐渐成为高端品牌,而所谓高端就是“高价格、高利润、高姿态”。

传媒是用国际标准化流程来运作的,大品牌投放也会有小品牌跟进,而媒体忽悠广告主的,都是在以国际化品牌为标杆。

传媒等服务机构在吸引国际化的品牌成为自己的客户的时候,即使降价甚至亏本都在所不惜,而那些国际品牌就位之后,又进行大肆渲染,并经过案例研究机构不断地“炒冷饭”,大品牌的所有人、每一个观点陈述、所有事情都在被追捧。在行业内部或相应的公开场合进行案例式的传播,这本身对相关企业和品牌就有很重要的增值作用。

比如从教育、培训与文化传播领域,对国际化标准的推崇。不管是ISO 9000ISO 14000,还是六西格玛,或者是别的管理体系,资本运作,品牌运作,都在沿袭西方的那一套。就如曾仕强教授说的,以前八国联军打我们,我们抵抗,因为不抵抗就会亡国灭族;但现在西方国家不打我们了,我们却无条件投降了。

 

由于教科书是老外写的,在高校的高等启蒙教育是老外提供的,高等教育之后的深造是去海外镀金的,镀金之后不管回来还是不回来,都会有更高的薪资标准,拥有令人艳羡的待遇。所以我们动辄以西方标准为国际标准,并对此趋之若鹜,努力朝国际标准看齐的同时,却不知道,当我们达到了国际标准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丧失自身的时候。

比如高端机构都以服务国际化的品牌为标志,似乎能为他们服务,入得他们的法眼,是自己的荣耀与值得自豪的事情。在更高层,比如中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大机构到小机构,都在以国际化的投资与生活环境为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从国际宏观角度,由于顺差与外汇储备的上涨,让中国承受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之下,政府不能不做出鼓励进口,对出口的扶植力度有所降低的决定。同时影视传媒所传播的自由、人权、民主与宽容,西方国家都成为令人向往的天堂,不管是出去镀金还是饱眼福,都会让人把走出国门去看看,满足自己的新鲜感为目标。

 

更重要的是,进口产品的嚣张气焰,是国际势力叩开中国国门的实质性需求。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中国家庭结构出现倒挂,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与外界攀比,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家庭以年龄最小的那一个为掌上明珠,学校教育也从严格的做人规范而变成了对理论知识、分数和考试的追求,并助长孩子们的个性化没有任何节制的发展,尊老爱老成为历史。

在让孩子们形成个性化蔓延的生活环境之后,国际势力更是通过让中国人廉价出售自己的资源、资产、控股权甚至话语权,让中国人迷信洋品牌与洋文化,逐渐失去了对民族品牌的支撑,以使用“山寨”产品为耻,以消费进口为荣。

老外却可以通过山寨的廉价成本,贴上洋品牌,高价返销到中国,以赚取高额的利润。封杀Made in China的商品,只为保护自己的那些就业岗位。

 

中国的对外依存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从大豆产业的沦陷,到粮油再到生猪,奶粉市场的拱手相让,蔬菜的价格更是被炒到了过山车的程度。甚至稀土之类的稀有物资,都不是不想卖就可以不卖的。自己的东西都没有卖与不卖的自主权,购买别人的东西却要在价格方面任人宰割,这确实是让人纠结的事情。

其实让我们纠结的,不是商品的进口与国产化的问题,而是明知道质量不会有太多的差异,明知道国货中也有精品,进口货也有垃圾,明知道那些卖到天价的进口的东西,实质是产自中国的某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我们依然在高价消费那些包装了绚丽外衣的进口商品与洋品牌;而消费中国的出口产品的,也许也包含那些让国人艳羡不已的老外。

更让我们纠结的是,国货中即使有精品,我们也只能到国外才能买到,进口的商品再垃圾,都可能会披上精品甚至奢侈品的包装,卖到一个天价。

 

我们不知道那天价之中,真正带来使用价值的占有多大比重,很多都是被用来满足自己莫名其妙的虚荣心了。虽然我们也知道,老外也追求投资回报,也讲究一个实惠,但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老外光鲜豪爽的那一面。

我们替老外维护那个友善的形象,即使他们对我们再口蜜腹剑,我们都会待其若上宾,作为礼仪之邦,我们总是会尽量维持温良恭俭让的形象。

 

当美元上涨而使得人民币连续下跌12个交易日的时候,媒体纷纷惊呼,似乎人民币的大势已去,中国经济被美元抛弃,似乎是中国的灾难。大概他们已经见不得人民币汇率盘整甚至下行的情况出现。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消费进口商品与洋品牌的习惯,虽然他们依然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中国已经失去了自身的根基。

印度的卢比下跌,带动进口商品,特别是宝石等奢侈品从业人员叫苦不迭,虽然印度在试图引进外资,但对于外资进入所导致的对民族的和国民的冲击,却引发了来自民众的抗议;日元升值,虽然使得日本出口被拉动,带动日本人的收入折合成美元很高,但日本的民众不买账,依然怨气冲天,因为购买力下降了。

 

在国际化的环境中,没有民族主义存活的空间,因为单纯从形象与实惠、进口与出口、与时俱进与因循守旧之间,总是会有针锋相对的利益导向。当人同时会面临两个方面的言论,而且那些言论都能自圆其说的时候,难免会被别人利用。这就是国际化带来的纠结。

大约国际资本早就设计出了这样的运行逻辑,因而才会在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爆发性增长的同时,高高在上、牛气冲天的态度逐渐难以自持。而中国所形成的社会现实,都在助长这种嚣张气焰。

 

贾春宝

20111230日星期五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