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区域发展思路 促进城市合作交流
● 王民官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区域统筹发展的力度,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地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广泛推进多个领域、多个层次、多方参与的区域合作,是实现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扩展合作主体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的重要途径。青岛作为区域性对外开放的“龙头”和中心城市,不断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城市间交流,不仅是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提升区域发展层次的内在要求,也是探索科学发展路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一、区域合作已成为城市间沟通交流的必然趋势。2008年和2010年,国务院相继批准实施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这两个区域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使“珠三角”和“长三角”由地域概念赋予了更多的一体化内涵。从环渤海区域看,2009年以来,国家积极布局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成为第8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战略覆盖了环渤海的多数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近年来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三大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据有关数据统计,2009年,三大经济圈合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319.0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37.4%。其中,长三角完成59711.25亿元,占全国的17.8%;珠三角完成32105.47亿元,占全国的9.6%;京津冀完成33502.29亿元,占全国的10%。2009年,三大经济圈经济总量比上年增长1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京津冀继续领跑,增速达到11.9%,分别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1.5个和1.2个百分点。2009年,三大经济圈合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744.80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长三角完成28500.95亿元,珠三角完成9603.57亿元,京津冀完成19640.28亿元。从增速看,京津冀投资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4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长三角和珠三角投资分别增长17.5%和18.4%。从城市投资看,三大经济圈35个城市中,天津和上海投资突破5000亿元,分别达到5006.32亿元和5273.33亿元。2009年,三大经济圈实现直接利用外资774.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京津冀实现181.32亿美元,增长11.6%,10个城市中有8个到位外资保持增长。利用外资前三位的城市是上海(105.38亿美元)、天津(90.2亿美元)和苏州(82.27亿美元)。三大组织的各项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居于全国前列,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三大区域加强合作,不但能更好地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快速发展,而且对全国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将进一步增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虽然三大区域组织从结构上讲还比较松散,但无疑也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那就是区域合作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已成为城市间增强竞争力和提升活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成为城市间合作交流的必然趋势。作为青岛来讲,从地理位置上看,虽属于环渤海经济区,但地处环渤海经济区与长三角两大经济组织的中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如何在新时期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缓解要素制约和环境压力,在高起点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引领“和谐创业”的重要举措,这也成为青岛市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此,青岛在融入相关经济组织中,只要充分发挥青岛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紧紧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要机遇期,在促进海洋区域合作发展方面就可大有作为。环渤海区域海岸线占全国的近1/3,40多个港口构成了大陆最密集的港口群。各城市如何加强在海陆统筹、蓝色经济发展方面深入合作,特别加强港口、物流贸易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提升环渤海港口群在东北亚的枢纽地位,仍是一个现实而重大的课题。从目前的现状看,地处环渤海的天津、大连、青岛、烟台等城市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加起来还比不上一个釜山港。因此,环渤海经济区要通过加快内部的合作,确立东北亚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在海洋科研创新上,联合突破更多的海洋核心技术,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海洋产业上,加强海洋船舶与工程、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领域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在海洋生态环境上,共同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共建蓝色生态文明。
二、区域合作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源泉。区域合作不是简单一对一的合作,而是需要在新的合作基础上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和不断深化。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持续发展动力,内需增长空间广阔。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领域深刻变革。从青岛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形成了雄厚的本土优势,具备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坚实基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青岛市发挥海洋科研优势,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一批重大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建设,为青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举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为青岛全面展示良好城市形象,提高国际知名度提供新的契机。青岛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三网融合城市等试点,有利于通过制度创新集聚创新能量,激发发展活力。大桥、隧道、地铁、铁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和新国际机场建设,城市大框架全面展开,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为青岛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持续动力。纵观青岛的发展现状,青岛市提出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战略,既吹响了岛城新一轮开阔眼界、思想解放的总号角,也成为青岛谋划思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指针,在更高、更广层次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境界。
三、区域合作成为城市间密不可分的桥梁和纽带。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发展中深刻地体会到,城市的发展虽然有其个性,但决不仅仅是依靠城市自身的优势来发展,而是科学定位,扬长避短,把自身融入到整个区域发展的进程当中,实现城市的长足发展。比如上海把自己定位在“依托长三角、融入全国、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大背景上,主动承担起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职能;北京和天津则采取错位发展的思路,北京提出要按照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开发的整体部署,发挥首都科技创新和研发中心集聚优势,实现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天津则努力实现国务院批复《天津城市发展规划》中明确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定位;广东省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构想,其地域范围涉及与珠江流域相连、与粤港澳大珠三角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内地九省区,共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区域合作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宏伟蓝图。浙江省“立足全局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杭州、宁波、苏州等市则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就青岛而言,则从经济全球化和未来中国转型的宏观视角,站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高度,提出了全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即“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青岛特色”,建设宜居青岛、打造幸福城市。在城市合作与交流方面,立足青岛,主动接轨环渤海地区,承担起半岛都市群及泛黄河流域龙头地位的作用。要紧紧围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一宏伟目标,西与冀、晋、豫等内陆城市及中西部广大地域开展广泛的合作;南主动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泛珠三角区域开展沟通与交流;东与东北三省及日韩等环渤海、黄海沿岸地区和国家开展合作与联系。总之,要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确定青岛在区域合作中的最佳位置,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实现区域内外的资源共享、要素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融入全国、走向世界中努力加快青岛自身的发展。
四、区域合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各地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和解决单个城市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区域层面的沟通与协作,越来越重视与区域性组织的交流和参与。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永远都不会是在一个真空的孤立的环境中发展,永远都离不开兄弟城市的支持和帮助。为此,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城市间开展良好的互助与合作,则为区域合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在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第十五次市长会议上,环渤海区域各省区市在各自的“十二五”规划中更加明确了加强区域合作的思路,北京市提出: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和首都经济圈形成;天津市提出:进一步扩大与兄弟省区市的交流与合作,在推动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河北省提出:深化与京津全方位战略合作。全面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辽宁省提出:深入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东北内蒙四省区经济合作,完善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互动发展,积极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成为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山东省提出:深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区域间统一协调调度机制和区域扶持机制;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加强与国内重点及周边区域的合作,主动接受京津冀等区域的辐射带动,实现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发展;山西省提出:深化区域合作,强化与国内外大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大开放促进大跨越。可见,环渤海经济区经济的发展,如何促进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推动辽宁沿海、河北沿海、山东蓝色半岛发展,促进产业在整个环渤海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承接和有效集聚,这是环渤海经济区当前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2011年初,国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身处龙头地位的青岛,也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提出要立足于拥有全国最强海洋科研能力和最多海洋科技人才这一本土优势,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发展新航标,“蓝色硅谷”正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蓝色经济的强力引擎。可见,如何加快区域合作的步伐,在城市自身发展的同时紧紧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期,这也成为一个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成为能否跻身国际化城市行列的重要法码。
五、区域合作已成为城市间发展共赢的重要因素。从一些省市的情况看,按照中央关于东西互动、发挥中西部地区综合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加强与各地的全面合作交流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如上海,每年有计划地组团到兄弟省区市学习考察,学各地之长、补上海之短、创上海之新。积极支持和参与区域合作组织,联手探索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和交流。同时,进一步发挥友好地区在推进双方合作交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上海通过主动学习、服务、依托、接轨江苏、浙江两省,完善政府协商机制,在规划衔接、政策协调、项目建设等区域合作的重大问题上及时协商沟通,形成共识,推进落实,几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003年以来,由广东倡导并得到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八省(区)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响应和大力推动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即“9+2”)已引起了普遍关注,到2011年已连续举办了七届。通过大力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双边或多边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合作成果不断丰富,有力地促进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已由成立时的15个沿海城市发展到40个成员市,每年都要举办一届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议。2006年4月份,在天津召开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为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32个成员市的市领导共同签署了《天津协议》。当前,环渤海区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合型的经济区,日益呈现出多极增长、良性互动、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区域合作也更加务实、高效。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环渤海地区要调整产业分工、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以及国际的竞争能力。可见,各城市应充分利用国家战略,放大政策效应,加强投资合作,推动更多的共同受益项目。作为国际竞争中后发城市的青岛,在向现代化、国际化目标迈进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在新的坐标体系下寻求新定位、新突破。青岛目前虽然已与省内的日照、潍坊、德州等市建立了政府与企业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与日照港、威海港建立了港口联运等经济合作关系,但如何发挥青岛在半岛城市群中的龙头作用和在全省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区域合作组织开展活动,深化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在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产业发展、市场建设、能源利用、环境保护、文化教育、人才开发等方面的专项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仍急需探索新的合作机制和形式。在当前,区域合作共同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推进改革攻坚的繁重任务,需要各城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开展更加富有实效的产业合作,共同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通过加强城市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区域间的密切合作,从而形成区域联动、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城市间的合作提供一条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