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建设文化强市的文化内涵
陈天会
(十堰市委书记)
十堰是全国闻名的汽车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所在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独特的地域孕育出享誉荆楚的汉江文化、女娲文化、七夕文化、庸巴文化、房陵文化等,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成了全国亮丽的“三张名片”。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号角的历史新方位上,我们要依托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奋力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夯实文化强市的文化内涵。
提升文化软实力刻不容缓
文化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灵魂,在新一轮竞争中,文化将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正值“十二五”开启、后金融危机带来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提升文化软实力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我们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依然任重道远。十堰文化建设工作有基础、有资源,但也有差距。一是有基础。有良好的素质基础,十堰是移民城市,有移民文化,产业工人占的比重比较大,市民守纪律、顾大局、有知识、有技术,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有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成了青年广场、人民广场、武当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几个广场,建成了几个主题公园,逐步完善了游泳馆、体育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二是有资源。十堰是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城市,有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名片”和汉江文化、女娲文化、七夕文化、庸巴文化、房陵文化等等,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三是有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文化事业繁荣不够、文化人才缺乏、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整合。差距就是潜力,就是机遇,把潜力挖掘出来就是希望。
突出“三个重点”加快文化事业改革发展
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是扎实推进国有艺术院团改革。严格按照“五个一批”,切实做好十堰7个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工作。争取将十堰市艺术剧院与市艺术研究所、非保中心合并,组建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二是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人员编制等相关工作。三是做好13种非时政类报刊和11家新闻网站的改革工作。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发展繁荣文化是目的,改革是手段。要围绕发展和繁荣去改革,不要为改革而改革,改革要与改体制、转机制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激发活力,多出成果。
着力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完善公益性文化单位运行新机制。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干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形成“变养人为鼓励干事”的新机制,强化管理,激发潜力,增强活力,促进公益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二是继续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完善企业出资、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一批新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三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社会参与支持为补充、以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把资源向文化倾斜,把文化向基层倾斜,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便捷、更实惠、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以武当文化、汽车文化、汉水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为重点,实施精品工程和品牌战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抓大抓特、扶优扶强”的总体思路,以文化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转制转轨等方式,加快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点”的要求,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文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的高端文化产业平台。
把握“五个抓手”推进文化产业振兴
坚持文旅一体,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精髓和灵魂,是旅游提升品位、增添魅力的法宝。当前,旅游业已经发展到了游文化、看文化、买文化的阶段,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都离不开文化元素。近年来,十堰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我们要深入研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问题,使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充分彰显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丰富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名片”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三张名片”的文化价值,以文化彰显本地旅游的独特魅力,打造旅游产业的风向标,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旅游发展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充分发挥十堰大山、大水、大人文的地域特色文化优势,开发武当文化、汽车文化、郧阳文化、汉江文化、女娲文化、七夕文化、诗经文化、庸巴文化等文化元素。三是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以武当山、太极湖为龙头,以“三区三线”为重点,用“大文化”推进“大旅游”,把文化精品包装成为旅游产品,推出一批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一批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四是拓展文旅融合的空间。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规划编制、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管理、宣传推广、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使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构建文化产业的载体和平台,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推进园区的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园区集中、企业集群,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目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滞后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短板”,要像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一样,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建设,重中之重是要加快十堰城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各县市区也要根据各自的文化特色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突出特色,“一县一品”,形成特点鲜明的文化产业格局。一是加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十堰文化要素富集,每个县市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从市级层面来讲,要在规划、设计、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统筹,切实解决好“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中的重大问题;从各县市区来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一县一品”文化品牌的开发、包装和推介,迅速把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做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做好文化品牌论证、筛选、申报、宣传、节会策划等工作,提升我市文化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一是组织开展文化招商引资活动。各级各部门要组织开展文化洽谈会、论坛、文化资源说明会、地方文化展览会、文化产品推介会、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主动出击,千方百计地引进全球、全国知名文化企业,争取更多的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二是加大文化项目的筹划和落实力度。实行重大文化项目市级领导包建负责制,制订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进度,推进项目落实。加强文化项目的开发、筛选、论证和包装,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到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三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要认真梳理文化产业招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解决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中的问题和困难。要重奖招商有功的单位和人员,充分调动文化产业招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领导。当前,各地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已把加快文化建设与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十堰市委、市政府将定期研究加快全市文化改革发展,推进文化强市的相关工作,切实解决事关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将在优化政策环境、培养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
(作者系十堰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