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禁令无用


  2011年9月初,巴基斯坦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向外透漏出,政府要求所有供应商禁止用户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进行加密通信的监管通知。

  这一消息掀起了人们对巴基斯坦和其他政府实施隐私权限制的争论。安全专家表示,即便问题仍在辩论中,但由于禁令可能给许多企业造成损失,从而可以证实此禁令是不切实际的。

  根据内部消息,颁布禁令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武装分子使用安全连接传递信息。但禁令将会影响到许多普通公民的通信需求。而且很可能会对经常使用VPN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以及内部安全通迅的企业造成更大的影响,莱纳·恩德斯(Rainer Enders)说道,他是德国VPN软件的供应商NCP Engineering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互联网业务需要加密同时也需要身份验证、安全性和保密性,所以实施禁令没有任何意义。”恩德斯说道,“这是不切实际的举动。”

  开放网络促进会(OpenNet Initiative)是研究互联网的审查和监视的学术组织。该组织最近对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进行了一次政策调查,对接受调查的所有国家的访问网络程度进行审查,发现绝大多数国家是允许使用加密技术的。即便是抗议风潮导致许多国家限制了互联网访问的中东地区,也并没有限制加密通讯。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审查非常严格,但仍然允许虚拟专用网络的使用,而且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企业中。

  莫克斯·玛琳斯派克(Moxie Marlinspike)是专注于智能手机通讯安全的耳语系统公司 (Whisper Systems)的首席技术官和共同创始人,对巴基斯坦禁令的评价是,“我觉的这些策略有点多余。限制密码的散布很困难,而且对信息的管理也是异常困难的。”

  玛琳斯派克表示,巴基斯坦最终可能会步美国和其他国家政府的后尘,将重点从传输过程中的数据破译转至获得存储数据。“所有这些信息将在谷歌、Facebook,雅虎邮件等网站累积。”他还说,“政府正将目光转向信息自然积累的终端,在那里政府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监管。这将是较为间接的策略。”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试图限制加密的使用,但遭到公民自由团体的反对,最终发现要实施这种监管不切实际,部分原因是由于商业加密的应用。如今,美国情报机构窃听国际通信,但在国内法律实施一般依赖于法律命令的方式获得存储通信。为了支持该战略,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司法部已强制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将数据保留一年以上。

  NCP公司的恩德斯说,公民和企业应对巴基斯坦禁令的最好方式是继续以合法目的使用加密通信,实际上这是对限制的消极抵制。他还表示,利用技术来规避禁令是很困难的。允许速记式加密——以看似无害的通信形式隐藏信息——的软件可免费获取且能够进行对政府保密的通讯,但它的使用要比VPN复杂得多。

  “有各种方法可以应付技术禁令,但禁令主要是给人灌输恐惧心理的方式。”恩德斯说道,“我认为禁令不会很有效,因为它们执行起来将会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