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议湖大】“湖大”是个“大闹市”


【非议湖大】

“湖大”是个“大闹市”

 

廖进中

 

几天前,我在《红网论坛》上发了篇湖南大学没文化的心情故事,博文虽短,仅千字,却招来数万点击率,引发了网友们关于“大学”与“湖南大学”的热议,也激起了我撰写本文的强烈冲动。

大学是干什么的?当然是做学问:既“学”又“问”,亦“学”亦“问”,“学”中“问”,“问”中“学”。人们常说,“大学者,非大楼,乃大师也”。但在我看来,即使有了“大师”与“大楼”,若不能将二者科学地放一个“安静、安全”的校园里,师生们不能“安逸、安心”地在那里“学”与“问”,那“大学”也仍然是办不好的。古人不是早有言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嘛!

我一直在追问:倘若当年陈景润醉心思考“哥德巴赫猜想”时,如果撞到的不是一颗大树,而是或者担心的是索人性命的交通车,他能成功地摘取“12”那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再远一点,500年前的牛顿,当他在心静如水地叩问“苹果为什么落地”时,如果不时地有五花八门的叫卖声向他漂来,焉能有物理学上“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更远一点,哥白尼假如要忙于生计,工于名利,他能悠闲地躺在草坪上遥望星空,提出“太阳是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种当时看来是神经病人才去想的问题,能有天文学上的伟大革命?

湖南大学依山傍水,“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的岳麓山区,让它拥有着全国大学中最美丽的校园,曾是一个可以心无旁骛、专心学问的“千年学府”,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现在的湖大校园已经今非昔比,已经变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闹市”;货真价实的“停车场”“有‘步行街’热闹,无‘步行街’安全”的十里长街。

在这里,长沙的城市干道---麓山南路、阜埠河路穿越校区中心,公交车呼啸而过;在这里,岳麓公园与湖大校园融为一体,嬉笑打闹的国内外游客,经南大门鱼贯而入、蜂拥而出;在这里,“农民”与外来人员杂居在学生宿舍这“园”那“寓”间,混迹于教师住宅的这“村”那“斋”中;在这里,道路两傍的商铺林立,游客攘攘,泰国榴莲、“长沙臭豆腐”臭,“帅哥烧饼”、爆米花香;尤有甚者,在这里,不时的还有躺在树下、跪在地上的乞丐,伸出那黑熏熏的双手对您作揖、向您哀求……在这里,由于不堪闹市的重负,校园生态日逐恶化,原本鱼翔浅底、蛙声连连的池塘变成了污水沟,余臭绕鼻,三日不绝!

漫步在湖大的校园里,我曾多次碰到过外人的求助:“请问师傅,借问老板,湖南大学怎么走?”俺在心里总嘀咕:这不就是“湖南大学”吗?还“师傅”呢,“老板”呢,就是不叫我“老师”!每次走出家门去上课、去开会、去散步,家人们总是叮嘱一遍又一遍:“远离马路,小心车辆,注意安全”!我也的的确确遭受过生命的威胁:就在上两个月,一根赤露在急驰废品收购车车身外的粗铁丝,把我新穿上身的条纹衬衣齐刷刷地从左胸脯处撕裂!

那么,曾经令人羡慕、让人向往的湖大校园,为什么会演变成了如今这么样的一个“大闹市”?细细想来,我觉得,下面所列的三点可能是最需要关注,最值得想办法去解决的:

其一是,“岳麓书院定位不清”。岳麓书院旧址恢复几十年了,但其定位到底是什么?是续唱弦歌的“千年学府”,还是供人游览的“名胜古迹”?是承传学脉的“学术殿堂”,还是经营旅游的“经济实体”?是“‘商’‘学’不分”,还是“‘商’‘学’分离”?因为定位不清,所以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在外人的心目中,它就是岳麓山公园的一个附属单位!倘若不信,现在就可以去实地看看,它是不是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正是由于岳麓书院游人如织的原因,它就打破了“兴修岳麓山北大门,改变经由湖大校区、通过南大门进出岳麓山的旅游路线”的初衷,拉升了岳麓山游客的数量,进而大大加剧了湖大校园内的人流、车流的密度和流量。

其实,不光岳麓书院,湖大子弟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也同样有一个“定位”的问题。既然是“子弟”,为什么还要向社会开放?既然校园已很拥挤,干嘛还要向校外招生?每天早晨的上学与下午的放学时间,我请诸位去子校门口看一看,看看那些鸣着喇叭、开着专车接送孩子的慈父祥母们!看看那些任劳任怨肩扛书包、和颜悦色手牵孙辈的爷爷娭毑们!

其二是,“公交车站拆迁有误”。湖南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自有城市公交车以来,就在校园内的东方红广场和主要路口设有停靠点,公交车成了全校师生的生活必需。但在几年前发生几次交通事故后,学校就采取强硬措施,主动向上要求,缩减了公交车在主校区的来往班次,拆迁了主校区内的几个停靠站点。但几年的实践下来,我要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泼洗澡水,连孩子也泼掉了”的错误判断。

为什么这么说?我这里的理由又有四点:首先,减车、拆站,并没有得到安全。道理很简单:“站”少,就少“停”,少“停”,车速就“快”,“安全”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并已得到事实的证明。其次,由于设站远离校区中心区和重要路口,增添了教职工们“进出城”、学生们“上下课”、外来客“来往游”的不便和困难,增加了人群的疏散难度,减慢了人群的离散速度。第三,是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考虑现在的“过路车站”与当年的“终点车站”的本质区别,车到终点站是需要转弯掉头的,对人们的安全威胁大,如果过路车站也要拆,那城市里岂不就不能要公交车了?最后,是浪费了公共资源,因为减车、拆站,不便于人们乘公交车出行,就为“摩的”、“的士”、“私家车”进校区提供了需求空间,致使校园道路更加堵塞,校园秩序更加杂乱,人身安全更无保障。

其三是,“发展战略举棋不定”。当年高校合并潮时,我曾疾呼过:“大学不是跨国公司”,大学不是越大越好,越散越好,但人家校园虽“散”,还是保留着合并前的老校园,或者建立了新校区,而我们呢?“新校区”没建立,而老校园却“碎片化”了。以这几年新修的学生宿舍为例,“德智园”、“天马公寓”的选址就很值得反思!它们离教学、科研区太远,每当上下课,尤其是上午上课,看学生们那奔赴教室、回寝室的情形,把它比喻成倾巢出动的蚂蚁,一点也不为过。问题更在于,学生们要穿越的,是熙熙攘攘的各类人流,呼啸而过的各种车流,整天的小心翼翼、行色匆匆,哪有一点“学问人”的样子?

真弄不明白,到底想把湖南大学校园的边界划到哪里?为了有一个安静的校园,据说学校原本是想淡化麓山南路的市区功能,逐步使校外车辆全部改走潇湘大道,而不知为什么又要把老宿舍闲置或出租,把新公寓放到现在这个位置,从而既延长了麓山南路与湖大的联系,又把阜埠河路这条比麓山南路更繁忙的道路也框进湖大校区了?这无论从一般的经济学,还是从教育学,或者从学校《两型社会研究院》所崇尚的理念分析,都是说不过去的。

有人说,这也许是学校发展的大谋略,也许以后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我们湖南大学是要把整个或半个岳麓山片区全划归为湖大校区,但我想,我们这样做,这么想,难道不是在阳奉阴违那高高悬挂在“复临舍”教学楼上的那幅以此时、此地、此身教书育人的大横幅吗?

说到这里,顺便牵出一个网友对我的疑问:您一个经济学教授,干嘛不去研究“经济”,探讨“教育”?为什么有兴趣来撰写这些无任何绩效考核意义的博文,对自己的学校“横挑鼻子竖挑眼”,调侃“湖大没文化”?我的简单回答是:“‘博文’里难道没有‘经济’,没有‘教育’,没有‘学术’?至于为什么要‘非议湖大’?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不是早有“君子之教”:‘爱之愈深,痛之愈切’还有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20111212于岳麓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