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出现转机 中国或参与救助


  2011年下半年,世界进入多事之秋,全球经济复苏已然消退,更因欧债危机迅速蔓延恶化,在欧洲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由希腊、爱尔兰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都相继跌入主权债务危机、财政危机之中,尤其希腊已濒临破产边缘,致使欧洲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越演越烈的欧债危机已引发金融危机、欧元危机,以至欧元崩盘、欧元区解体的危机已在逼近。若欧债危机、欧元危机、金融危机无法化解,则势必引发欧盟危机。这种危急而严酷的形势,迫使德法两国首脑萨科奇总统和默克尔总理及欧盟理事会高层、欧元区国家,一次又一次地商讨协调解决的方法。然而,一直拖延到10月中旬都无果而终,无法寻求到解决之道。直至10月27日,欧盟27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召开欧元区峰会,经过11个小时彻夜艰苦谈判,终于在最后一分钟达成了协议,端出了力图化解欧债危机、拯救欧元的一揽子方案:一、减记希腊一半债务,即由欧洲银行业接受对希腊债务减记50%;二、作为补偿,将为欧洲银行注资,将欧洲主要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至9%;三、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规模通过杠杆化操作,将原4400亿欧元的扩容计划增至1万亿欧元。欧盟峰会这一方案一出台,首先可避免希腊的破产,进而也可避免欧元区第二、三大经济体意大利、西班牙重蹈希腊濒临破产的覆辙。对于负债高达1.9万亿欧元的意大利来说,若出现希腊危急状态,欧盟是毫无能力拯救的,而且还会导致西班牙、葡萄牙等也相继陷入破产境地。若那样的话,欧元崩盘、欧元区崩溃、欧盟解体势难避免。幸好欧盟各国终于直面危机、正视风险,携起手来,风雨同舟、同舟共济,共度危机了。此次欧盟解救方案也有助欧洲银行的重组,并避免倒闭,进而可避免欧洲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并可趋于缓解。

  然而,该方案是否真的能发挥这样重大的作用,还有待观察,还存在变数和不确定因素、风险因素,还有待方案进一步细化为各方可接受的可行方案,还有待真正具体的落实。事实上,各方都不应对该方案寄予太高的希望。因为从根本上说,该方案即使可行,也仅仅是一个治标的方案,不是治本的方案。欧洲债务危机、财政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是欧洲整体性、系统性的危机,可谓欧洲危机。它不仅是严重至深的经济问题,也是严重至深的政治问题,也可以说是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欧元区有统一的货币欧元,却无统一的财政政策;欧盟有统一的会商机制,却无统一的治理政体。欧盟各国利益有分歧、矛盾、冲突,以及各国执政党政府为了自身政治利益及国家利益,因而难以在政治上协调形成共识。此次应对欧债危机、欧元危机的协商拖延数月之久,与此不无关系。虽然,此次欧盟峰会强烈意识到如不解决欧债危机、欧元危机将导致欧元崩盘、欧盟崩溃而达成一揽子协议,但协议方案的实施落实还可能因其先天的经济政治结构性问题而出现变数,无法真正落实而加重危机。尤其因高福利而过惯了好生活的民众,例如在希腊,可以置国家破产而不顾,却举行全国性大罢工,反对削减福利,不愿节衣缩食与国家共度难关。这同东方国家民众与国家共度难关的传统形成鲜明的对照,例如,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后,韩国民众为支持国家度过金融危机,不仅甘愿减薪,而且很多人甚至捐出了家中的金银首饰给国家。如若欧洲民众能有这种精神和举动,欧洲的危机更易化解些。但是,高福利欧洲的高福利滥用,业已造成难以更改的局面了。

  自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非但未曾消解金融经济危机,反而因债务危机、财政危机、欧元危机而加重加深了自身的金融经济危机,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并加重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这也正是欧洲以外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和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为之担忧的。尽管欧洲的危机主要靠欧洲各国来克服,但作为有能力伸出援手的国家也应参与救助。此次欧盟峰会一结束,法国总统萨科奇当即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通电话,通报欧盟峰会通过解救欧债危机的方案,弦外之音是希望中国出手救助。紧接着欧洲金融稳定基金CEO雷格林火速飞抵北京,就恳请中国参与救助欧债危机,同中国政府官员举行会谈。虽然,暂时尚未有确切的成果。但从各方面的迹象来看,中国参与救助欧洲并无悬念。关键是救助的方式、救助的金额、互利互惠的条件,显然有待中欧进行具体协商落实。尽管中国参与救助欧洲危机在欧洲和中国国内都存在争议,尤其国内民众大多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穷国,不应救援发达的西方富国,更因救援美国的严重教训而反对政府再出手救援欧洲。但救援欧洲对中国而言,是有必要的,势在必行的。中国是当前世界最有能力、有意愿救助欧洲危机的国家。此前,中国已参与了对希腊、西班牙债务危机的救助。救助欧洲,既帮助欧洲走出危机困境,也缓解欧洲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而且也符合中国的长期战略利益。

  针对欧洲某些政治人物对中国参与救助欧债危机的担忧,萨科奇总统给予了有力的反驳:“如果拥有全球60%外汇储备的中国人决定投资于欧元而不是美元,为什么要拒绝?我们的独立性决不会因此而成问题。”欧洲“没有理由拒绝中国的帮助”。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欧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出手救助欧洲避免经济崩溃,完全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通过对遭遇危机的欧洲提供援助,也有利于提高和巩固中国在欧洲、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而且救助欧洲必然增加中国经济政治影响力,也有助于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解除对中国武器和高科技产品出口禁令,缓解在人民币汇率及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压力。在国内,也有人提出救助欧洲危机可以,但必须载明上述的条件。在笔者看来,似无必要在商定相关协议时以上述条件作为谈判的筹码,更无必要在文件中具体载明。事实上,那会适得其反。其实,上述条件是中国对欧盟的要求,也是中欧作为战略伙伴关系进行互利合作时,中国一再提出的要求和关切。这也是欧盟应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因而在此次救助欧洲谈判时,则可就此达成一种默契。随着此次中国救助欧洲危机,中国上述关切和要求或可分期得到分别解决。

   当然,中国出手救援欧洲,既不是当救世主,也不能做冤大头。欧洲决不能把中国的金钱当成“傻钱”来恣意花销,而是要把它用在解决欧债危机的刀刃上,并且还必须承诺确保中国救助投资的安全和增值。这应当且必须作为中国救助欧洲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