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物价”仍是重中之重,但货币政策在持续从紧的情况下,决策层显然注意到了以政策的更细腻操作来进行“调结构”的可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表示,宏观政策应“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信贷政策要与产业政策更好结合”、“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市场反应相当敏锐,认为紧缩货币政策似有松动倾向。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理解温家宝总理最近谈话的内涵,恐怕有必要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困局这个角度切入,才能有更准确的掌握。
自三年前爆发世纪金融海啸以后,各国政府包括中国政府均不约而同采取了宽松积极的货币及财政政策。就中国而言,相关政策基本都发挥了预期的作用,稳住了形势,增长率也“保八”成功。但与此同时,却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后遗症与新问题,诸如产能过剩、重复及过度投资、楼市泡沫、物价上涨、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及可能诱发的金融风险等等。
面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决策部门在政策选择及调配上有相当难度,很容易顾此失彼,因此必须做目标上的排序,一段时间以来,决策部门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三个:稳物价、保增长、调结构。当然希望三个目标能同时兼顾,但毫无疑问,稳物价应是重中之重。
由于CPI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上涨,并在今年上半年节节高升,决策部门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将货币政策收紧: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持续提高银行存贷利率,持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标售央票,并且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加速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多管齐下,效果终于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显现,CPI的同比上涨率基本获得控制。但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首先是在存准率不断提高、银行信贷规模被大幅收紧的情况下,对民企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因此不得不寻求民间融资,当然他们必须付出更高利息的代价。民间借贷市场出现之后,久而久之,甚至衍生出高利贷行为,进一步酝酿出高利贷泡沫,不仅扭曲了资源配置,也埋下了金融风险。
必须看到,当前的金融异象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去年以来的一段时间里,银行利率调升缓慢,追不上CPI涨速,以致一度产生负利率的现象有关。负利率导致银行流失储蓄,不但抵消了提高存准率的从紧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也形成了民间借贷、民间高利贷的主要资金来源。
至于利率的调升何以滞后于物价的上涨,以致出现负利率,主要的顾虑可能还在于担心削弱企业竞争力,担心刺破房市泡沫,担心增加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地方债的负担……可以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问题非常复杂,也给政策操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前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中的指示,强调要进行“微调”,要让“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更好结合”,要“切实做到有保有压”,都是很有针对性、很切中肯綮的说法,也有如下的感想:
(一)稳物价仍是现阶段政策重点,所以货币政策不应看到“微调”两字而理解为会有所放松。
(二)但在信贷总量基本控制的前提下,信贷可作选择性、定向性的操作,特别是应该针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在符合产业政策方面所需要的融资,给予更好配合。
(三)要巩固房市政策的效果,但对于保障房及相关民生产业的发展应给予积极协助,此谓之有保有压。
要言之,“稳物价”仍是重中之重,但货币政策在持续从紧的情况下,决策层显然注意到了以政策的更细腻操作来进行“调结构”的可能。调结构,特别是通过产业政策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确是“微调”的概念。温家宝总理这次的“微调论”,也因此可以视之为中国经济政策水平的一大进步。
“微调论”:中国经济政策的新思维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