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危机正从政府债务向银行快速转变


  若要描述持续发酵中的欧债危机,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欧猪五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及由此引发的欧洲银行业危机。二者相关互联,它们的区别在于,当违约仅局限于欧猪国家的主权债务时,可通过重组政府债务来为资产负债表减压,只要欧洲其他经济体血液的流动仍然保持畅通,就可利用经济体自身的能力,通过缓慢的经济增长恢复元气;而当违约由主权债务扩散至整个银行业时,导致银行业资产大幅减值,储户因恐慌而挤提,市场流动性枯竭,经济体自身运行将陷入停滞而长期处于萧条状态,最终导致欧元破产。事实上,这正是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时的景象。所以不难理解,为何次贷期间,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多国央行要进行资产购买计划(即QE),也不难理解为何当人们谈论欧债危机时,总会提及建立防火墙与隔离机制,将银行业与高风险主权债务尽量隔离开来——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大萧条带给货币当局最大的启示,只有这样,经济体的运转才能得以维系。

  从上述角度出发,可将欧债危机划分为不同阶段,其焦点从浅到深依次为希腊——欧猪国家——欧洲银行业。由于一年多来意大利等国主权评级逐次下调,可判断欧债目前处于第二阶段,但随着事态逐步发展,已有种种迹象显示,欧债危机正逐渐升级向银行业扩散。

  最新迹象是,10月8日,穆迪集中下调了英葡两国共21家银行的信用评级,而在近三周时间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9月19日)、穆迪(10月4日)与惠誉(10月7日)集中下调了意大利评级,惠誉还同时调降西班牙评级。由于欧洲银行业对意大利、西班牙的风险敞口较大,这种集中下调意味着银行业所遭遇的风险大幅上升,再加上德克夏银行因流动性状况急剧恶化而不得不向政府求助,成为欧债危机推倒的首家银行,有理由担心,欧洲银行业危机可能就在不远的前方。

  欧盟当局也正试图运用各种方法延缓欧债实质违约的发生,因欧盟政治决策机制的拖沓使得系统性方案的出台需要相当长时间——10月4日欧元区财长会议结果显示,希腊11月前不会获得新一轮援助,而欧洲稳定基金EFSF的扩容计划仍需等待斯洛文尼亚和马耳他的通过——在做好准备之前,只能由各成员国及货币决策机构分头行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尽其所能。10月7日,德国财政部发言人称,如有必要,可能重新启动德国银行救助基金SoFFin。该基金于2008年10月成立,专职为特定金融机构提供担保、资本重组及在公开市场购买证券。此举意味着德国正为出现威力堪比次贷的危机做最坏的打算。同期,欧洲监管机构准备对银行业进行新一轮压力测试,同时密切参与欧洲政府间有关建立强制机制推动银行资本重组的对话。这意味着欧洲银行管理局承认,它主持的前两轮压力测试力度不够。在第二次压力测试假设希腊违约的概率为36%,而目前看来,这一数字至少应为50%,同时,前一轮压力测试中合格的德克夏银行被欧债击倒,也令监管机构感到有必要对金融机构的健康程度重新摸底。

  让人担心的事情不止现况,还有“远”忧。在希腊等问题国家,民众持续不断的罢工令财政紧缩的前景不被看好,希腊等国因而步履蹒跚。而从德国的角度出发,德国是欧元区的轴心,其政府对待欧元的态度将左右欧元区的未来,但在最近一系列地方选举中,现任总理默克尔所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因德国民众对救援行动的抵触而节节败退,基本不可能在2012年的选举中谋求连任,这令欧债前景堪忧——若新任德国总理对统一欧元区的决心降低,2013年的政治变化将令欧元承受更大的压力。也只有当德国民众愿意救助,欧猪五国民众愿意受苦时,欧元区才有希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欧债危机的形势已越来越紧迫,欧盟当局若再不当机立断进行抢救,狼真的要来了。全世界的金融市场恐怕都需为这种可能性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