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杰出人才不是选拔出来的
前几天,教育部表示:《教育部回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建议 称正研究论证》,昨天又看到张千帆等15位学者联名提请国务院和教育部,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再次将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问题推向了舆论的焦点。在针对“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的研讨会上,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公布。
有专家在评论这个民间方案的时候说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梁文永称,会造成“用新的不平等代替旧的不平等”。北京新启蒙公民参与立法研究所主任熊伟建议,要推进教育公平,一是高考录取名额要按照人数和地区发展来等比例分配,二是应尽快制定高校招生考试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目前实现异地高考的障碍已不在于教育主管部门,而在于户籍管理部门。
而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1977年,邓小平要恢复高考,教育部领导给邓小平汇报,说高考啊比较复杂,今年搞不成。但实际上他是不想搞。邓小平就说,你看看如果你们能搞你们就搞,如果你们搞不了的话我知道谁搞得了。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马上高考就开始了。这种胆略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这也是邓小平的伟大。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时候中央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觉得今天邓小平如果还在,针对今天的教育他会更失望,因为“应试教育”越演越烈,他会用更智慧更果断的决策解决这个问题。
高考户籍制度限制的问题深刻反应两个问题,其一,也是最根本的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最基本的层次是机会公平;再深一步教育过程的均衡,即大家能够享受到同等教育,对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均等;最高层次的公平当然是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学者顾明远说:“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其二,教育是培养人的,而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特别是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重大意义。
关于战略主题,许多人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改变而忽视“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转变,这也是片面的。
我有一个观点就比较另类了,我觉得“只是改变命运”是一个伪命题。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就已经批判过这种观点。知识是什么?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知识是力量”,知识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力量和财富,若如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显然是狭隘了。人类用知识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
譬如,瓦特发明蒸汽机改变了整个世界,科学不断进步,人类也在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今天蒸汽机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人类要使用更清洁的能源,更节能的机器,这种价值的改变是知识的力量。如果仅仅为了“车子,房子,票子”这种改变命运太狭隘了,这说明今天的德育确实有问题。
再譬如教育评价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那么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区分一类人”,考试分数排队式的评价要不得。如果“区分一类人”成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基本问题被搞颠倒了,教育的基本问题被颠倒了。因为教育评价和选拔有本质的区别,选拔是要“区分一类人”,教育评价并不要做这种区分,而是不同程度的认同,尽可能做更多的肯定认可。教育评价中也需要考试,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把握的情况,并非是“区分一类人”。
归根结底,教育公平是国家、社会的责任,教育公平也需要取得学校,家长的共识。譬如社会上炒作状元,高校招生抢生源,都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的需要;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了,但是家长还是抱着“望子成龙”不放,实际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深刻体会到的是公平教育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那么落实“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的长期任务。
高考无论你怎么改革,这项制度只是一种选拔的方法,不会做到绝对公平,而教育公平比这重要得多。大家都在议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说是教育体制上弊端,那么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在培养人,并没有给每一个受教育的得到最适自己的教育,而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一流杰出人才必定就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产生,一流杰出人才必定出现在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技术研究中,而不会选拔人中出现。这么多年的教育证实了这个问题,这是中国教育体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