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发社评文章称,在种种挑战当中,最严峻的是要防止某个欧元区大国出现再融资危机。以下为全文。
在欧债危机爆发已近两年的今天,市场和政治不确定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人们对某些国家偿债能力的担心,正处在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中。如果市场心理不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担心可能会对欧元区的核心理念造成冲击。帮助选民和市场摆脱自我实现的悲观情绪、重拾对未来的信心,恰恰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但迄今为止,可以说欧洲各国领导人并没有完成这项任务。
花些时间达成一项管用的政策,要好过匆忙通过一项有欠考虑的对策。在定于周三召开的欧盟第二次峰会上,欧洲各国领导人们应该牢记:欧洲再也承受不起把“半成品”解决方案包装为“成品”解决方案的做法了。
迄今为止的种种迹象,充其量只能算是“好坏参半”。最令人鼓舞的迹象是,政治家们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希腊纾困计划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市场给出的希腊国债折价幅度。私营银行据信愿意接受净现值21%的折价幅度,这个幅度远远不够:按照希腊国债的市场价值,接受这个折价幅度根本算不上“承担一定损失”。拟议中的60%的折价幅度,则更接近于体现目前市场给出的折价幅度。
至于新的银行资本金要求,欧洲各国政府已经选定了一个足够合理的数字。但它们却依然护着银行的股东,不让他们帮忙填补银行投资失误导致的资本金缺口。更糟的是,各国政府仍在犹豫该如何阻止主权债务市场上的抛售行为。这种抛售正把银行拖入困境,而且,任何貌似合理的资本重组行动都无法阻止这种抛售。
在种种挑战当中,最严峻的是要防止某个欧元区大国出现再融资危机。对于这一点,各国政府总是摸不着门道。从始至终,每当欧盟出台一项搅乱局势而非理清局势的政策时,市场灾难就随之蔓延。这自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怀疑,欧元区并不愿拿出真金白银来兑现自己的漂亮承诺。那么,欧元区到底有何打算?答案是:设计出一种旨在尽可能少向问题债券市场注资的复杂保险结构。这种做法有没有足够的可信度来赢得投资者的心,还远不能下定论。
欧元区各国政府已经严重损害了自身的信誉,因此几乎没有人相信它们会兑现自己想要开出的“保单”。目前,让市场在短时间内重新相信欧元区有能力遏止流动性危机的唯一方法,就是拿出真金白银来,而不是再开一张“空头支票”。最直接的办法是把欧洲金融稳定安排(EFSF)用到极致:EFSF应该快速筹集大量资金,建立一笔专款,随时准备支撑任何一个有偿债能力成员国所发新国债的价格,而这些新国债只需给出EFSF可接受的最低利率。
欧元区应该加强EFSF的火力,允许它的借款上限超过目前设定的4400亿欧元、且无需提供更多担保品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再进行一轮审批。这种做法可能会降低EFSF的信用评级,但也可能不会。不管会不会,就这样了吧:为了构建一个实实在在的、有真金白银可用的流动性支撑机制,冒这样的风险是值得的。这种机制将降低主权借贷成本,使人们重拾对经济的信心,并缓和对银行偿债能力的担忧。
欧元区拿得出这笔钱:欧元区对外收支不存在失衡。不过,调集额外的资金显然没什么坏处。应鼓励亚洲盈余国家出手帮忙但是要让它们来购买EFSF债券,而不要让它们去参与缺乏透明度的特殊目的载体(SPV)。欧洲央行(ECB)也可以帮忙。它可以答应按面值回购任何EFSF债券,确保EFSF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如此一来它就能从吃力不讨好的国债购买计划中解脱出来,这也算是个回报吧。
这么做所需要的资金数目很大。但与无所作为所造成的损失相比,这个数目根本算不了什么。欧元区各国领导人已发誓要捍卫欧元。现在,他们不能只是大谈特谈这一目标,他们还必须努力落实达成这一目标的举措。
译者/何黎
欧元区不能再作小气鬼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