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有风险 欧债同样风险巨大


  编者按:过去近两个月,全球多国央行争相拋售美债,规模是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之最。同时,中国8月大规模减持美国国债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月增持美国国债的做法,365亿美元的减持规模堪称“十年来最高的水平”。

  中国减持美债并非担心人民币贬值,相反,人民币仍在升值趋势中,据统计,9 月份人民币实质有效汇率指数为125.01,较8月120.47大升3.77%,创31个月新高。

  汇率是大国间的博弈,外汇储备增减也是大国间的博弈,中国减持美债,包括人民币近期拒绝升值,明显是要向美国人传达某种信号。

  美国8月大玩美债危机,两党借美债上限是否需要调整大做文章。虽然这最后被证明是一场“游戏”,但作为全球持有美债的第一大国必然担心:美国人玩国内政治很可能不会顾及它国利益,甚至很可能拿它国利益做筹码,这最终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国家储备。必须慎重防范。另外,在美国政客中关于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的判断近期严重泛滥,包括希拉里在内的政治家近期都表态支持惩罚人民币法案。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很需要通过行动对美国政治家包括老百姓讲一点有关汇率的知识,同时向美国显示一点点实力。

  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结果是什么?不是美国政客所希望的中国制造被削弱,中国出口减少,相反,中国出口的绝对额还会大幅度增加。汇率是什么?是劳动力价值国际比较的价值尺度,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中国制造的价值含量必然增加,中国货必然涨价。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美国老百姓就要付出更多的美元买中国制造,买中国制造的日用品。当然,人民币急剧升值也会对中国有损害,但每年5%左右的升值幅度对中国是有利的。这一点,美国的政客根本不懂。而在当今世界,中国少买美债,对美国有利吗?应该讲负面影响更大。

  目前全球流动性不是多了,而是紧缺,欧洲在闹债务危机,美国的国债也可能成为“烫手货”。流动性是稀缺资源,美债发行在扩大,但外国持有美债数量却在减少,这是现实。怎么让全球的流动性继续向美国希望的方向流动,更多地购买美债,最终将成为美国政府的心病。

  9月美国国债形势似乎不错,收益率仍在下降,但在中国抛售美债后,美联储和美国老百姓就必须多买美债,这也是事实,至今年9月,美联储已经购买了6560亿美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与此同时,美债被外国央行持有的数量2011年整体仅仅增加1%,为1999年以来最少。这显然不符合美国利益。

  中国减持美债已经对美国政府决策层形成震撼力。当然,中国减持美债也是双刃剑,因为减持的美债不得不买入欧债,而欧债的现实风险可能更大。

  汇率是大国间博弈的武器。过去几年,美国为了抑制美元强势,同时在战略上打击欧元,有意识地转移美国国债风险,采取了“欲取之,先予之”的战术,包括默许全球媒体上各种唱空美元的言论泛滥,甚至通过政治危机制造美元疲软甚至将要崩塌的假象。

  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美元战略采取了积极配合的战术安排,这就是连续降低利率,将全球多余的流动性通过息差率引导到欧元区高负债国家,进一步引导各国央行将储备资产转移到欧元债券市场,造成欧债短期膨胀,甚至大泛滥。

  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必须强调,欧洲政府包括欧洲央行对美元战略是缺乏警惕的,甚至沉迷于欧元强势,以为欧元真的有一天可以取代美元。欧洲的绝大多数银行包括全球的对冲基金看透了欧洲央行的心理,千方百计地迎合强势欧元战略,它们不仅鼓励全球的投资者买入欧元、欧债,还设计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衍生金融产品,帮助投资者倒卖欧债,利用一些已经快成垃圾的债券在欧洲央行获取流动性,造成欧债流动性强于美债的假象。这样做其实是放大了欧债风险。而这很可能正是美国人愿意看到的:当欧洲金融机构为欧元区债券的炒作搭建起一个美轮美奂的平台时,当欧债被杠杆交易夸大时,离这个平台的崩塌也就没有多远了。

  美国债券有风险,欧元区债券同样风险巨大。中国需要做的是整体减持,不仅少买美债,更要少买欧债,同时在这两大债券市场玩平衡战术。而这个前提就是减少贸易和非贸易盈余,让人民币更缓慢地升值——减少热钱流入。中国可用于对外投资的流动性少了,对中国很可能是好事,起码会让欧美政客们更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