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延安行)延安富县:果菜产业撑起“兴县富民”一片天


 提到陕北延安,提到革命老区,估计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黄土漫天、干旱少雨的情景。可当你置身于延安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置身于一片绿油油的黄瓜、辣椒藤中你之前所有的固有印象都会被彻底颠覆。  

  三菜并举,川道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金秋十月,陕北高原秋高气爽,景色迷人,10月11日,一大早,我们“红色果品,绿色延安”中央及境外新闻媒体采访团从延安市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富县茶坊镇。一路沿途上目光所及,处处都是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与结满红彤彤的果子的苹果园,。。。。。。
           

         

           记者走进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

        
     记者走进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

        

         记者走进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了解温室蔬菜建设情况

         

            富县是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基地县

  富县这个古称鄜州的地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土地面积4182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位,延安市第一位。因森林覆盖率极高和水资源非常丰富而被称为“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 

 若论自然资源条件,富县在延安的13个区县里可谓首屈一指。交通和地理位置也非常优越。县城自古就有“五路咽喉”之称,现在更是有210国道、309国道、包茂高速、西延铁路及西延铁路复线、青兰高速交叉过境。无论南上还是北下,东进还是西出,都十分便捷。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富县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滞后,曾经是延安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县之一。
              
 “以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研,发现富县塬区农民与川道农民人均年收入差距在1200元以上。因此,如何帮助川道农民增收,缩小塬区和川道农民收入差距成为我们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富县县长蔺治斌在与记者座谈时说,“经过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实地调研后,我们决定在川道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几年来,富县的设施蔬菜生产以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基地县建设为契机,按照“日光温室、大弓棚、露地”三菜并举的思路,通过政策推动、项目带动、行政促动,经过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努力,到2010年底,累计发展设施蔬菜8427亩,全县蔬菜总面积达到3.15万亩,总产量8.76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富县蔬菜局左局长告诉记者,“刚开始推广大棚菜的时候,农民们宁愿出去打工挣个零花钱也不愿意种蔬菜。后来政府补给每户将近1.4万元的建棚补助和贴息贷款,还给免费配套打井,县财政还专门拿出财政经费聘请技术员为农民们培训指导。一年下来,大棚蔬菜真正地见了效益,尝到甜头的农民们这才积极踊跃开始种蔬菜。村里再也没有打麻将、喝酒闹事的闲人了。“

 45岁的李明亮,是富县茶坊镇西沟村村民。从小随父母从山东落户到陕西富县的他,现在的身份是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员工。他在示范园承包了两棚辣椒,给示范园只交5000多元的水电费,但卖辣椒的收入高达6万多元,“比过去自己种地强。”李明亮告诉记者,过去种蔬菜,收成好不好,全靠老天爷。遇上年景不好,种的菜还不够自家吃。到了示范园可就完全不同了,种子苗有专供,浇水有滴灌,种菜有技术员指导,“啥时候施肥、啥时候点花(授粉),全都有道道。”现在他承包的大棚里,辣椒树能长一人多高,产量更是秋比过去高了几倍,他的大棚辣椒光批发价就能每斤卖到两元多,全部发往洛川、铜川等地,根本不愁没有销路,经常被客商抢购一空。  

  如今,富县的蔬菜卖到了西安、铜川、延安、甘肃的庆阳等地,成为富县川道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此外,富县县委县政府还大力引导川道农民发展畜牧养殖业、烤烟、水稻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以促进农民增收。
 

  

       果业富民:把群众致富放在第一位  

 “我们村总共有58户农民,种了480亩苹果。这些年来靠种苹果在县城里买了商品房的就有10多户,买了小轿车的也有3户。平均每户家庭年收入都在5、6万元以上。”富县羊泉镇钳二社区孙家塬村主任张志宏说。他自己种了12亩果园,每年收入都在12万元以上。

 

    在富县,像张志宏这样依靠苹果致富的农民比比皆是。 

 富县境内川塬相济,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也是中国农业部确定的苹果优势产区。  “十一五”期间,富县通过大力推广“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技术,依托财政现代农业(苹果)产业项目,强力实施“381”优果工程(即以果树大改形为主,使成龄果园亩留30株,亩增施优质有机肥8000斤,实现亩产值10000元以上的目标),使果品质量、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居省、市前列。

  

     富县的苹果产业发展得到了国家财政部的大力支持

    

         富县苹果优质有机肥苹果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富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6.2万亩,今年预计产量45万吨,较“十五”末增长了3倍,跻身全国苹果20强县之列,成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

 “为了将富县的优质苹果推销出去,我们一改往日果商上门收购的被动销售形势,主动出击市场,先后在上海、云南、北京等大城市建立了25个外销窗口。特别是去年,我们在广东佛山成功创建了富县苹果销售基地,实现了苹果产销对接,简化了中间环节,增加了销售收入。今年我们还准备去新疆等地开拓销售市场。”富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若鸿如是介绍。

 与此同时,富县苹果的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引资建成了年加工能力3万吨的恒兴果汁加工厂,扶持发展了县内民营企业宏佳果业公司、绿平果业公司,累计建成冷库89座、气调库1座,贮量达到10万吨;建成果袋加工厂4个,选果线5条,纸箱厂1个,发泡网厂1个。

 日夜不息的洛河、葫芦河水系贯穿了富县的茶坊、富城、牛武、张家湾、直罗、张村驿6个乡镇,浇灌着万亩良田,为发展优质高效棚栽蔬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富县的“十二五”蓝图里,做强果菜绿色产业,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成为最重要的一章。到201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6亿元,苹果总产量达到70万吨,优果率达到85%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10万吨,烤烟总产量达到5万担,农民人均收入将要达到15000元。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这收获的季节里,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美称的富县,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在今年公布的2010年全省经济社会监测考评中,富县排名位次比2007年进位28名,成为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进位最快的县(区),工业增长速度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全省排名第一。

 而富县的财政收入,达到1.17亿元,年均增长25%,较“十五”末增长2.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00元到5497元,五年间翻了一番……
          
 “可以说,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富县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富县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富县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富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蔺治斌自豪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