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教育部是无能为了
基础教育“减负”教育部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考证,考证这个问题真需要花点力气,但是教育部关于“减负”的要求,包括一些禁令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更难求证。禁令多了有没有效果,教育部只是在例行公事,所以说“减负”教育部是无能为了。
关于“减负”有一个省的教育厅长喊得最响,煞有介事,一本正经,也赢得不少掌声,不过在我看来也只是装点门面,疗效并不好。强国论坛的教师网友就说了她所在的城市,在课外几乎没有老师不办班补课的。不知道这个情况这位教育厅厅长知道不知道。
有一份教育报纸的编辑部主任,他提出:“从油锅里捞孩子”,我一直认为这个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当把整个教育演绎成“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就值得商榷了;如果教育改革就是“课改”,那么就更值得商榷了;如果课堂要范式化,这就走得更远了。范式是形而上的,一旦课堂固定一个范式,还能有创新?
有些问题不是靠说得好听,而是要有理论,有实践,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位编辑部的主任难道不知道,他的追随者在国庆节期间还在上课,我问他:放假了,你上什么课啊!?她说自己办的班。
那么,这位编辑部主任认识究竟错在什么地方?
他的课改是要实现“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这绝对没有错。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是两个转变,还有一个转变就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那么所谓的课改,所谓的“高效课堂”是解决不了第二个转变,即便是第一个转变也是不是一个几个凡是能决定的,如此下去也会落空。因此也解决不了减负的问题。
昨天下午我的孩子有事,让我去接孙子,幼儿园的孩子要到6点半放学,这是怎么回事?5点放学之后,要加兴趣课,不上老师不高兴,据说幼儿园的效益就要从这里来。如果五天的兴趣班都参加,大概一学期学费要增加4000元。
当教育成为一种交易,教育其实已经彻底堕落了。
不久之前听说过异地补课的事情,上周我目睹这个事实,这是远在800公里外的一位“名师”在本地为小学生上写作课。周五下班后乘高铁来此地,周六、周日的上八个班的写作课,周日晚再乘车回去。每班30多人,一共有250个学生,每学期每个学生收费800元。一学期收入20万,一年40万,除去所有成本究竟自己得多少这是人家的秘密。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个收入相当于她在当地收入的好几倍。她振振有词,不这样拼,如何买得了房子?
前几天我说:“教育者眼中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等价交换买卖和权利;受教育者享受的是一种改变自己的权利,发展自己的权利。”
补课不仅是加重学生负担,违背教育规律,这种补课会让教育远离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永远不能实现“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纲要》中的两个转变:“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和“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没有错的,而现在却变得难以实现,最终要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定会落空。
最后该说的话就是教育部真的已经无能为力了,中国的教育怎么了得?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四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