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诗刊》“新红颜诗群”访谈专辑 版面设计/古筝
【编者按:在中国诗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不乏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如东汉的蔡文姬、东晋的谢道韫、中唐的鱼玄机、南宋的李清照等,无论她们出自名门,还是长在民间,始终是中国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一批职业知识女性在取得经济独立的同时,更注重内心的富足和精神的自由,她们秉承了传统女诗人的真、善、美与爱的品质,借助网络论坛、博客等现代信息交流平台,用更加亲切的笔触叙述诗意的生活,真实地展现个人的多维世界,为当下的诗歌写作注入一股清秀之风,被评论家李少君和张德明称之为“新红颜写作”。“新红颜写作”通过生活和诗歌的两张脸,诠释了现代女性的外表与内在的关联,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陈鱼观】
1)兰雪(山东德州)
陈鱼观:听说你擅长服装设计与裁剪,你的诗精巧、简约、真切,我想知道你的诗歌创作是否有服装设计的理念,抑或在服装设计时融入了诗歌的意象,这两者有没有内在的关联?
兰雪:对于服装设计和裁剪,说不上擅长,顶多就是一个爱好者,也放下十年之久了。服装设计追求美感,追求一种形式之美,这种形式之美只有和穿着者——人,完美地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体现服装设计的价值所在。生活中,服装设计一直引领服装新潮流,是一种社会时尚的体现,是关于美的艺术。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也追求一种美——诗美。其美学诉求,既体现在诗歌的内涵上,也体现在诗歌的形式上。其实,一首好的诗歌,就是形式和内涵完美结合的结果。由此看来,不论是服装设计,还是诗歌创作,都是关于美的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创作时,互相借鉴,彼此启发,实践证明,并非刻意,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只不过,十年前,搞服装设计时,我还没有开始诗歌创作。但是,我的设计中,的确融入过一些诗歌的意象,比如,旗袍,连衣裙的设计等。这种借鉴,更多地源自于古诗词,如唐诗、宋词、元曲等,是一种古典文学素养的体现。
2)林馥娜(广东广州)
陈鱼观:林雨你好,作为一名出道较早的女诗人,你拥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成绩是否给你的写作带来一定压力?
林馥娜:正如许多诗友那样,你还是叫我原来的笔名林雨。诗友们总反对我改用本名林馥娜,一来是叫顺口了,二来是沉没成本太高,这等于把原来在写作上的一点积累全部抹掉,但我还是改回来了,原因之一是叫雨的太多,之二也许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暗示吧。我曾对朋友说,我会用这个别人很陌生的名字重新写出来的,其实也是在告诫自己:文本才是真正的名片。
如果说有压力的话,更多的是来自于我对自己的要求——活出自我,并在精神和行为上趋近超我——也正因为这个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对别人、对生活的要求,我发觉自己修炼得越来越坦荡和包容。当一个人对一切都从容以对的时候,就算偶有压力,也是会很快消失的。有质量的写作是一件必须静下心来才能做的事,愿女诗人们都从容生活,平静作诗,各娆其美。
而在写作上获得的一点成绩,既是推动我继续往前走的动力,也是在提醒我要继续以平常心深入生活内部、体验细微之处,同时以超脱的大局观看待个体事件,写出既真实动人而又不陷于潮流窠臼的、具有人文力量的作品。感谢在文学路上给我以支持、在学养上予我以启示的人和事物。你们让我一步步走向宽广,走向宁静。
3)玉上烟(辽宁普兰店)
陈鱼观:从你的个人简介里我注意到你是2009年4月才开始诗歌写作的,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就创作了大量诗作,并在《诗刊》、《人民文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这是非常难得的。同时,我还注意到有人质疑你发在2010年第九期《人民文学》的诗作《看我怎样开》有抄袭天津诗人惠儿的诗作《如果我是桃花》的嫌疑,你自己又如何看之?
玉上烟:谢谢《陌生》诗刊对我的关注。与我人生经历的疼痛和刻骨的亲情相比,成绩是苍白的。对于所谓的“抄袭”事件,我之所以一直沉默,是认为两个人的诗就摆在那里。诗是最有力的证明。既然有些人对此感兴趣,我就简略说几句。
第一,惠儿是我们论坛新来的版主,我只是源于礼貌,回访了她博客首页。我说根本没看过她那首诗,肯定没人相信,但确实是这样。第二,不知道何为“抄袭”的,可以查字典,或上网搜索。我写的是历经磨难却仍热爱生活的一个内心疼痛而叛逆的女子形象,一种生活态度。她的在我看来写的是恋爱中的女子,写的是感情。难道一首诗,立意、主题、境界都不一样,仅凭一个巧合(撞车)的句式就断定是抄袭吗?第三,任何主观的结论都是轻浮的。我相信真正的诗人都能辨别模仿、抄袭和创造的区别。
这里再说点题外话。苏轼化用了前人很多诗句。王安石则用集句的方法写诗。诗人高粱对我说过,他曾想出过一句话“山是凝固的波浪”,后来发现20年前,台湾的一位诗人早就写出来了。我们可以籍此认为他们在模仿吗?在抄袭吗?诗歌的根本在于是否具有独创性。如果诗人连一首诗是否具有独创性都分辨不出,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可以说他(她)还不懂诗歌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第一次回答,也是最后一次。我不想把时间、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写出更好的诗才是根本。
4)夭夭(安徽滁州)
陈鱼观: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被誉为文学的贵族,从有关资料得知,你因家庭原因受教育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我从你的诗歌中所读到的却是一个对语言文学有着娴熟技巧的成熟诗人。我想知道你平常都读哪些书,又怎样看待自己所写的诗?
夭夭:是的,我因家庭的原因受教育的机会不是太多,但同时我也因家庭的原因受了很多很多的教育,这也许有点矛盾,但不能否认,苦难是一所学校,它在教育人心的时候,也赋予了我们隐忍、坚强。
我读的书很杂,小说、散文、心理学、佛学等等,我从来不会刻意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什么功利行为。如果一个人从不读书,他的精神将是一片荒芜,然后慢慢地失去人烟。
我的诗就是生活,尽管我表达的不够完整和美好,但我想这就是生活。如果不能风花雪月地写,那就委屈地写、愤怒地写、被伤害地写,很疼地写!最终,生活就被真实的、深刻地表达出来了。
5)海湄(海南)
陈鱼观:首先祝贺你的新诗集《红痣》新鲜出版。你一直低调的写作,常说自己不是诗人,如果非要冠上诗人名号的话,希望别人说你是诗人而不是女诗人,你认为在诗人前面修饰一个“女”是对诗歌作品的一种否定吗?
海湄:我认为诗歌应该是精致的语言,诗人应该有较为纯粹的境界;不少人认为我一直低调,我也曾说过我不是诗人。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没有想过这样做会得到或失去什么。在我认知诗歌的过程中,有两句话影响到始终:1、“一个作者重要的是让读者记住你的作品,而不是让他们去议论你的面孔”。2、“在听到别人议论你的时候说你是诗人而不是女诗人”。
第一句我忘记了作者,第二句话是阿翔的。在感知到诗歌之外的东西直接影响诗歌本质之后,我对诗歌的看法由华丽转向朴素,我认为朴素才是诗歌的大高贵;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摆脱追逐;也许这就是大家认为我低调的原因吧;其实,在我认识的诗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诗歌写得好,理论修为高、为人处事淡泊的人,他们的态度是让诗歌说话,换言之,写出好诗歌才是根本,我认为这样的人才是好诗人,他们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并不认为在诗人前面修饰一个“女”是对诗歌作品的一种否定,我认为那是一种诗歌态度;因为对一个好诗人的认定不是性别决定的,也不是一首诗或者某个人决定的。我想这句话更深刻的含义在话外,在话外某些畸形的果实当中。
6)重庆子衣(重庆)
陈鱼观:我注意到你不仅是一名勤奋的诗歌创作者,还是一位对诗歌有着一定责任感的女诗人,从前几年发起和参与“诗歌入高考作文”运动到最近对诗刊社“回眸青春”活动所投入的热情,无不体现了这一点,我想知道是什么动力促使你去做这一切?
重庆子衣:我是一个性格直率的人,对诗歌的热爱出自于本心,有话便说,也不管自己是否浅薄,对诗歌以及诗坛了解有多深。所以常看到一些诗歌事件,也会无所顾忌地在博客里谈谈自己的感受。基于这样的心理,在零八年,在赵丽华拒绝独立诗歌奖,呼吁诗歌回归高考的诗歌事件中,我义无返顾地站出来,支持赵丽华。现在想来,这种热情虽有些冲动,而且后来,因为这事还受到某些诗友嘲笑,辱骂,但我知道,我只是凭着一颗火热的诗心来爱着诗歌,爱着诗人。无论遭遇什么,我都无怨无悔。
对于前段时间给诗刊社唐力老师转贴“回眸青春”活动的事,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唐力老乡的托付与信任,另一方面,我也借此机会了解更多参加过青春诗会的优秀诗人。在转发贴子的过程中,一些参加过青春诗会的诗人,竟不在人世了。转到他们曾经的博客,我心怀感伤,沉默哀悼。一些诗人现在写散文小说,或搞文学评论去了,我同样心怀敬意。还有一些诗人仍活跃在诗坛,用爱心抒写着生活,我为之而欣慰。一些诗人因为生活原因远离了诗坛,我又为此深感遗憾。因此我想说,在这样的付出之中,实际上我获得的却是更多。
7)廖蕙琳(江苏南京)
陈鱼观:听说你是一位来自湖南的女诗人,现居南京。在南京这座城市生活的二、三年中,一定也接触到不少诗人,相对来说,南京的男诗人较多,与所谓的“新红颜”相比,对哪些南京男诗人印象深刻些,他们都各有什么特质?
廖蕙琳:说起这个问题,我想我该将话题回到07年的“中德文化”诗歌朗诵会,那个时候的我,刚离婚不久,还没有开始创作诗歌,有的只是对诗歌一种痴迷的追求,那时候我在一家寿险做业务员,在报纸上看到新闻说在南京大行宫白云亭广场举行潘维、朱朱、刘立杆的读者见面会,我并不认识他们,我只是冲着诗歌,冲着对艺术的追求来的,那天我穿着黑色职业装,为了能看到他们朗诵诗歌,我挤到最前面去了,在活动完了后,我挤到前面请他们为我签名。那个时候我也遇到了刘畅,我们两个都是激情洋溢的艺术追求者,我们与他们留影了,这照片一直保存着。印象最深的是朱朱的长发、潘维的沉默、刘立杆的光头,这些是否都与诗歌气质联系上了;再后来的是在韩东与翟永明、欧阳江河的朗诵会上,韩东给我的印象有些高傲,我没有与他留影,他也不认识我;苏童沉默不语而含蓄的微笑,我想是否与艺术有关的都是这样的含蓄呢?我与刘畅,分别与苏童留影了,最有意思的是,我还向苏童推销了保险,留了资料给他,我对于文学领域的经济状况不太了解,那个时候我认为,创作文学的人应该会有钱买保险吧?可惜我判断错了。现在回想起来对诗歌的追求我们多么的单纯与执着。
8)冷雨桑(重庆)
陈鱼观:作为一名多年行走在先锋诗探索道路上的女诗人,你如何看待新红颜写作?据我所知,“新红颜写作”在风格追求上有回归中国古典美学的迹象,先锋诗探索的颠覆意义能否对这种迹象造成毁灭性的扼杀?
冷雨桑:首先,我不认为自己在先锋诗路上探索或准备探索,我现在所认为的文本模式,或者说适合我的模式是删繁就简,一切随意的模式!撇开那些花拳绣腿,云山雾罩,给出事物本来的真相。虽然真相于我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获得,但我乐于寻找真相。在这寻找过程中,我认为自己是快乐的。因此先锋的锐利我暂且钝化它,如果我曾经先锋过。如果一定要先锋我认为无关红颜蓝颜,这里不应该有性别的区分。
所谓新红颜写作,也不以是否“先锋”为标准。我所理解的“新红颜”应该是充满时代的符号,有时代的烙印,或者能够代表这个时代,不管是先锋还是后现代。她们都会鸿爪留痕,雁过留声。哪怕她们古典了一回也是现世的古典,现世安好!
所以说,诗到自然止,这个是文本应该追求的本来面目。毁灭也罢扼杀也好,也许是不破不立的又一次见证。综观我所浪迹过的网络几许,我还没发现新红颜写作有回归之象,或者是我坐井观天的心得,未必是大众认识。即或真的如你所说“新红颜”和“先锋”共处一室了,我们应该先鼓掌!为即将出现的更个性化的写作和更具有标签意义的产品面世摇粉旗!
9)三色堇(陕西西安)
陈鱼观:在我看来,忧郁是女性诗歌的“天性”,而你作为一个旅居在西安的山东籍女诗人,你在用什么来抵御漂泊的孤独?
三色堇:忧郁”的确是女姓诗歌的天性,而诗歌折射着我们的生活与灵魂。虽然我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但山东依然是我最为眷恋的地方。我时常用诗歌来派遣远离故乡的孤独与思念,我的诗歌有很深的情感烙印,我写过很多思念家乡的诗歌,予以安抚我孤独的心灵。南鸥先生曾经在对我访谈里提到过这个问题,他所概括的“明亮的橘色中潜藏着一些蓝色的忧伤”的个性风格,正说明了我乐观的心态之下掩映着无法痊愈的心痛、迷惘,与思乡之情。说夸张点,这也是一个漂泊女性的公众心理。
10)刘畅(江苏南京)
陈鱼观:对于南京女诗人我所知甚少,你是我知道的除了古筝之外,又一个新近杀进诗坛且被关注的南京女诗人。据我了解你是从去年才开始写诗的,但今年就参加了青春诗会,给人以惊艳般的感觉。你认为你的诗歌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质,才使你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你比较欣赏当下在场的哪些南京诗人?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点?
刘畅:作为诗坛一个不算年轻的新人,您说我“杀”进了诗坛,是对我的褒奖。2009年之前,我仅熟知朦胧诗的一些作品,对当今的诗歌现状一无所知。2009年8月我尝试写诗;2010年,看到了《诗刊》社“第26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不禁砰然心动,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如果今年不投稿,很快就要超龄了!于是,在毫无思想负担的情况下寄去了稿件,现在看来,这个当时有点任性的行为成了我的机遇。
我能参加第26届青春诗会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写的《钉子》,这首诗被诗刊社老师看到后一再被提起,这是一首通过写母爱来反思传统的作品。至于我诗歌的特质,用《诗刊》社周所同老师的话说,表达得很别致,有个性的特点,这是一个诗人与别的诗人区分开来的力量。与别人不一样就是存在的可能,而且,能让人一眼认出来。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蓝野老师评价我为“少见的勇于对自我进行审视的女性写作者”。我写得比较满意的诗歌都是萌发在瞬间,“自然、敏锐地抓住了生活中瞬间的闪电,来抒写复杂多样的生命体验”,同时,因较少受诗歌现场影响,避开了常识,避开了对诗歌的判断,而且不局限在女性的角度,使诗境新鲜、有意味。
我介入诗歌比较晚,但在审美的准备上不算晚,无论是在家乡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今淮安师范学院),还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理论和实践令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审视美,绘画、摄影……使我进入诗歌时更加直接些。
南京的诗人是我的前辈和老师,是我尊重和喜爱的朋友,有很多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如果论诗歌的美,南京的诗人各有个性又极其优质。南京诗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共同点,墙内开花墙外香,大家都有征服诗坛的野心和决心,这是个可以出大师的地方。
《陌生诗刊》“2011年诗人访谈主题大展” (总第10期)
欢迎转载
目 录
卷首语/古 筝
一、2011年诗人访谈主题大展
民刊主编访谈专辑 访谈人/安 琪(P/5-11页)
黄礼孩、谢宜兴、古 筝、刘 诚、发 星、晓 音
民刊主编诗歌辑
黄礼孩《留下夜晚细微的回响》、《途中》
谢宜兴《如果这是一座陌生的丛林》、《琥珀色的夜》
古 筝《干净的怀念》、《死亡可以不允许带走尘世的任何物件》
刘 诚《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那些光》
发 星《把你举成星星》、《深夜女巫拿走我的荞子和黄铜》
晓 音《我们一起目睹一场灾难》、《如果世界上只剩下我们,那是多么的没趣》
归来者诗群访谈专辑 访谈人/张后(P/12-21页)
洪 烛、邱华栋、马萧萧、周瑟瑟、汤松波、王雪莹、雷 霆、江 雪、何三坡、李少君
归来者诗群诗歌辑
洪 烛《故乡的太阳》、《记忆并不是琥珀》
邱华栋《黑天鹅》、《草莓》
马萧萧《天问》、《爱到深处已没有衣饰》
周瑟瑟《赵州桥》、《麒麟》
汤松波《打鼓坪》、《潇水河》
王雪莹《圣餐》、《秋语》
雷 霆《久居乡下》、《在屯留》
江 雪《那些雨水》、《胥河》
何三坡《过普渡寺》、《雨》
新红颜诗群访谈专辑 访谈人/陈鱼观(P/22-30页)
兰雪、林馥娜、玉上烟、夭夭、海湄、重庆子衣、廖蕙琳、冷雨桑、三色堇、刘畅
新红颜诗群诗歌辑
兰 雪《》、《秋风又起》
林馥娜《破碎的奔跑A、B、C》
玉上烟《大海一再后退》、《与父书》
夭 夭《时间》
海 湄《从树梢到树梢》、《不远不近的故乡》
重庆子衣《为你们准备枯枝一样成熟的美》
廖蕙琳《多么平静的回忆——致绿原》
冷雨桑《也说秋天》、《秋虫唧唧》
三色堇《银杏树》、《难以释怀》
刘 畅《钉子》
第26届青春诗会访谈专辑 访谈人/刘畅(P/31-41页)
柯健君、俞昌雄、唐不遇、东 涯、泥马度、慕 白、赖廷阶、扶 桑、黄 芳、刘小雨、李 山、许 强
第26届青春诗会诗歌辑
柯健君《摇》、《一盏渔火》
俞昌雄《致志平》、《波洲岛上看流云》
唐不遇《野花》、《作品1号》
东 涯《侧面的海》、《致心中的海洋》
泥马度《地雾弥漫》(节选)
慕 白《农民协会》
赖廷阶《回到春天》、《清晨之诗》
扶 桑《银手指的雨啊》、《星象说》
黄 芳《恰好做我魂灵的衣衫》
刘小雨《长安一片月》
李 山《后现代的云彩》、《堆到场里的高粱》
许 强《夜晚传来,持续不断地哭声》
外省诗人在北京访谈专辑 访谈人/安琪(P/42-59页)
雁 西、潘洗尘、鲁 克、李飞骏、胡 翔、林茶居、小 云、蓝 野、李成恩、王竞成、唐朝晖、张 后、老 巢、章闻哲、谷 禾、广 子、刘不伟、祁 人、卧 夫
外省诗人在北京诗歌辑
雁 西《盗梦空间》
潘洗尘《时间》《词语的魅力》
鲁 克《流浪猫》、《六年后见到父亲》
李飞骏《无地自容》
胡 翔《中年问题》、《闲着也是闲着》
林茶居《德策歌》、《转森》
小 云《时代》
蓝 野《母亲》、《不安的春天》
李成恩《高楼镇,杂货店》、《高楼镇,美日》
王竞成《趵突泉短歌》、《月亮》
唐朝晖《鬼》
张 后《童话生日》、《酒徒》
老 巢《白夜是成都的,也是我的》、《屈原活在今天就是老巢》
章闻哲《剪贴我》、《朱云云》
谷 禾《我,和你》、《大海不这么想》
广 子《翅膀的哲学》、《掩护》
刘不伟《拆那•刘春天》
祁 人《灯罩》、《春天里的歌声》
卧 夫《梦中即景》、《躲在书里的女人》
青年诗评家访谈专辑 访谈人/张德明 (P/60-71页)
霍俊明、罗振亚、刘 波、王士强、张立群、熊 辉、杨庆祥、赵思运、马知遥、龚奎林
青年诗评家诗歌辑
龚奎林《井冈山》、《小平小道》
马知遥《空白》、《回答》
赵思运《证词》、《遗言》
杨庆祥《我必须说出肉体》、《失眠弹簧》
熊 辉《记忆》、《城市》
张立群《沈阳的月光》、《校园散步》
王士强《这些年》、《日全食》
刘 波《无法表现》、《男人的天方夜谭》
罗振亚《他真想是山》、《恩师来信》
霍俊明《九月九日别山东兄弟》、《1997年的晓月》
二、太原诗人诗歌专辑(P/72-79页)
李 杜《飞翔》、《梦境》
雪 野《南山之约》、《看大海的女人》
柴 然《超长诗中的短歌1-2》
赵树义《规则》、《被告》
唐 晋《吉利》、《火烈鸟》
温建生《光影记》、《在山巅》
温暖的石头《》、《》
晋 侯《闻鸡起舞》、《青蓝冰水》
闫海育《在情人节听二胡独奏,梁祝》、《桃花流水》
赵襄敏《今夜》、《猫》
弱 水《没有眸子的女人》、《狱中的哈维尔》
木 头《回音》、《深夜给杜拉斯》
吴小虫《表面的事物》、《语感中的大雁塔》
郭新瑞《涟漪》、《繁华之像》
小鱼摆摆《午夜的街心》、《如果时光可以开口》
孔令剑《反面》、《解密》
三、90后小诗人专辑(P/80-84页)
王思润的诗《痕迹》、《拉斐尔与文森特》、《哀悼耶酥》、《时光机》、《橙》、《Wishyouwillhere》
潘云贵的诗《父亲的初恋情人》、《爷爷走后》
尚子熠的诗《那个让我留恋的人》、《搓衣的母亲》
马列福的诗《低语的父亲》、《在秋天》、《你是我的故乡》
四、短诗T形台(P/85-88页)
胡 弦《天文台之夜》 点评/刘 畅
管 一《头发》 点评/刘 畅
付显武《镜头:蚂蚁》 点评/大 卫
张凡修《母亲的棉花》 点评/水 弦
知音冰儿《这场雨》 点评/高 梁
陆华军《老街当铺》 点评/高 梁
若荷•影子《把你揉皱》 自评/若荷•影子
树 宁《从开封望南京》 点评/江 雪
刘 畅《镜中》 点评/周所同
五、推荐2010年10首精品诗歌/古 筝 (P/89-94页)
亲人/雷平阳
离婚/商 震
莫兰迪的瓶子/林馥娜
像杜拉,遇见扬……/李 云
没有多余的一个/樊 樊
提心吊胆的爱你/车延高
致命虚构/兰 雪
悠仙美地/江 雪
源头/张作梗
笼中对/格 式
六、诗人随笔(P/95-97页)
走出一个缺失公正的怪圈/杨炳麟
一个女诗人的“双栖”生活图式/晚秋亭话
七、诗人档案(P/98-109页)
李少君诗选
“草根”写作背后的诗意
――评李少君诗集《草根集》/刘 波
一个灵魂的自治者
――从李少君诗集《草根集》综观诗学境界/古 筝
车延高诗选
诗的第二现场/刘醒龙
车延高抒情诗中的女性意象及其诗学意义/邹建军
民刊资料(P/110-111页)
《诗歌与人》
《陌生》诗刊简介:
南京《陌生》诗刊创刊于2007年春季,主编:古筝;副主编:陈鱼观、应闻、江雪。
《陌生》诗刊为半年刊,一年2期,每期发行量1000册,国际通用大16开本,页码120页左右,纸张采用优质的轻质纸,由主编古筝亲自装帧设计排版,版式美观大方新颖创新,与众不同。
征稿范围面向所有写新诗的诗人,不分年龄段、所在地域和各种风格流派,旨在提倡诗歌百花齐放。我们倡导个性化写作,摒弃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力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和创新。陌生诗刊从第7期始有意识的推出新人,并提出“把读者的范围延伸到未来,力图为永恒的读者写作。”
办刊理念:“陌生”出自于一个美学理念。陌生在各种形态上有计划的破坏惯常的思维和语言惯性,使一切构筑萌发出新意和神秘性,从而使读者感受到这本刊物的定位和品位。在当下诗坛人际关系烂熟和诗歌语言习惯性的表述中,我们需要陌生化的思维方式和陌生的语言,让熟悉的事物陌生化。
由于更多的出于建设性考虑,《陌生》诗刊从第三期《南京中青年诗人专刊》始,便坚定不移的走主题专刊道路。设想了许多新颖的主题,先后出版了《震灾诗歌专刊》、《归来者诗群专刊》、《华语当代诗人博客大展》、《60后诗人诗歌理论专刊》、《二十一世纪女性诗歌专刊》、《新世纪男子汉诗歌特刊》。由于连续办了这七期专刊,在诗歌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诗歌界人士感觉到这份民刊体现出和其他民刊不一样的地方。它不仅仅提供了发表诗歌的园地,也不是一本纯个人的,或者纯小圈子化的诗刊,而是介入了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历程和建设,对近些年诗歌的发展确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陌生诗刊》正是以其特立独行的办刊宗旨,通过每期标新立异的主题专刊,使得诗刊与同时代的诗刊相比,蕴含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气韵,让读者体会到其与众不同的审美概念和全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