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资自主无需“纠结”


 

 

    合资企业该不该做自主?这个业界普遍讨论了两年多的问题至今依然纠结。

    有人说,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必将会对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产生根本性冲击。也有人说,合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做自主是一条现实的出路,亦是合作过程中,中方能否充分获得外方技术支持的衡量标准。

    两种观点背后,是三种不同的态度。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们普遍担忧,合资化的自主品牌将剥夺了其成长的机会,并认为这样的自主就像合资一样,同样难言拿到多少技术,更多的就是为了抢占市场。

    大集团和众多合资企业们则不以为然。其中,大集团对此基本不愿表态。原因很简单,大集团们既有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又有数个的大型合资企业,后者从过去到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都是重要的利润等贡献点,削足适履显然不合实际,更多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而合资企业们,尤其是已经公布了做合资自主的企业,对此有另一番观点,认为通过合资自主可以更多积累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增加新品牌增加合资公司的整体实力。以合资自主车型上市倒计时的广汽本田为例,在他们看来,经过自主车型理念的三年多研发,目前广汽本田已经具有独立完成整车外形开发的能力。如,外型方面建立了从概念设计、草图绘制,模型制作以及数据处理全方位的开发体系。而且理念的品牌等均属于合资公司,比过去合资企业单纯的股比合资更进一步,实现了由工厂向完整汽车企业的转变。

    上述不同观点还在焦灼之中的时候,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事件发生。2009年底高调发布南方战略的大众汽车中国,2010年底爆出了合资公司南方建厂放缓的消息。在媒体的多重挖掘之后,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浮出水面,原因是合资公司南方建厂相关项目中缺少自主品牌项目和新能源项目。于是,传出了一汽大众也将做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消息。

    虽然尚没有特别明确的政策条文出台,但这样的结果说明,政府部门在“合资企业该不该做自主”的讨论背后,做出了比讨论更具意义的选择,即鼓励合资企业做自主。比较可靠的消息是,合资车企今后若要上马新项目,要先满足两个条件:做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车。近期传来的消息是,除了广汽本田、东风日产、上汽通用五菱明确做资助外,包括一汽大众、东风本田、北京现代、长安福特、长安铃木、长安PSA等均要加入合资自主大潮之中。

    接近政府的业内人士认为,政府这样的态度很好理解,过去合资企业挂着外方的品牌,拿来外方成熟的车型销售,难言学到真正的技术。而在合资自主上,毕竟是要做一个自主品牌,这就需要合资企业建立一套自主研发的体系与流程,学会自主研发的方法,初步建立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体系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的学习过程。而且有了合资自主品牌这个利益共同体,双方投入的精力、财力会更多一些。

    当然,还有一种考量,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对于汽车行业提出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方向是,到2015年,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自主品牌轿车国内份额超过40%。2015年,大型汽车企业应具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平台开发能力。合资自主很可能成为其中的贡献者之一。

    简而化之,从政府的态度来看,国家相关部门在中国汽车企业与外资合作过程中,中方能否充分获得外方技术输出支持,将成为合资企业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强化对合资自主的要求,是市场换技术的新阶段。

    事实上,土生土长自主品牌的担心可以理解,但不必过于敏感。毕竟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觊觎这款蛋糕的企业无处不在,竞争激烈早已不言而喻。多了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只是竞争对手多了一个。即使不多这个,也会多别的。要知道,上海通用的赛欧就已经打入了6万元期间,早就开始与在低端占据优势的自主品牌贴身肉搏。

    如果再放大些,结合政府的考虑,合资自主也是在提升大集团们的自主研发等能力,形式由过去的单纯市场换技术,略微发生了转变。而且在竞争上,大浪淘沙,越是激烈的竞争越有利于产业前行,合资自主甚至会产生鲶鱼效应,激发产业竞争良性循环。

    我们需要提醒的是,有了合资自主的利益共同体,在中外双赢的同时,合资企业中方切不要忘了最终的诉求,即在共赢中真正找到壮大自己的方法。而对于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也要意识到,中国汽车工业过去黄金十年盛宴中,你好我好的杯觥交错,在新的十年里将随着市场竞争升级,演变成冷酷的较量。甚至,这个新的十年将可能真正决定生死。加速自主研发,加速自身壮大,是不变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