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是北京实施“治堵新政”的第一天,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人们购车热情异常的高涨。据交通委透露,网站开通17个小时后,申请北京小客车指标的报名人数就超过了5万,达53549人,不少人是等到半夜,就是为了能在第一时间递交申请, 如此大的钢性需求不得不令人深思。
首先,应当高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有了坚实基础。
商品有市场是一件大大的好事,任何商品出厂,厂家都希望有买家,实现产销两旺。而市场又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需要研究、分析、投其所好,以便掌握主动权。但是眼下的汽车和其他商品不一样,“赠多粥少”,又非供不应求。北京的情况属于政策性限制,摇号排队购买、总量有序增加。“总量控制”这个具有计划经济特征的措施一出台,就触动了人们抢购的神经。这是消费心理的一般反映,对紧俏货有一种抢先占有的欲望,北京去年12月最后一周4S店通宵达旦,检测场人满为患,一周汽车销量突破5万辆就足以说明这个消费特征。
其次,钢性需求应合理释放,决策者应认真反思。
据业内人士透露,京城4S店在去年12月23日之前备案的汽车销量就有16万人次之多,这16万辆车不在限制之列,还是享受老政策可以正常上牌的。有了16万的垫底,原想今年1月份可以松一口气,而在短短17个小时申请人就突破5万的事实,告诉我们强大钢性需求非常强大。北京的做法具有极大影响力,一线城市效访的迹象明显。如果处理不好,将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和诣。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会产生联动效果,需要决策者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绝不能顾此失彼。北京在2008年之前的汽车市场是健康而有序的,虽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实行三个月的“单双号”,但市民们很配合,改乘公交出行等,买第二辆车的家庭并不多。可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尾号限行”变成了常态,很多家庭不再游豫,立即买了第二辆车。尾号限行每天减少的80多万辆车上路行驶,在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增加的新车消化掉了。所以,汽车该怎么买才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这是个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对此决策切不可“拍脑壳”了事。
第三,引导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这是需要强化的。
国人买东西有一种“跟风”的习惯,看见别人家有,自己不管是不是特别需要往往也凑凑热闹。尤其是现在收入多了,有钱了。对于汽车想买就买一辆吧,一般家庭很容易做到。我有一位朋友,早就有本一直没车,原因“路上车多不敢上路,我不是特想开车”,结果终于在去年最后一周挤上了“末班车”抢了一辆6万多的“标志”。看到此车被他开的伤?累累,同事们调侃说:“拿新车练手,你够牛的呀?”他总是无奈地笑笑:“没办法,不买不行啊,以后想买就难了。”不难看出,不少消费者和这位朋友一样也是“被买车”了。有关部门应该开展对理性消费的引导工作,包括对单位班车、拼车等能节约道路资源硬性政策上的扶持。培养人们节约公共资源的美德。
总之,2011年中国车市仍会大踏步的向前,而作为“风向标”的北京车市又确有许多不定因素存在,两者之间的同异会不会影响世界车市的走势?让我们试目以待。
汽车限购首日5万与每月2万的差距?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