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本专栏文章中,我提出2011年中国投资者最需要关心的,是通货膨胀形势。这一关心能不能到位,取决于投资者能不能得到反映通货膨胀真实水平的数据。
现在中国投资者基本只能通过月度、季度和年度的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数字来了解通货膨胀情况。按照北京公布的CPI数据,中国去年12月份CPI同比上升4.6%,比去年11月份5.1%的升幅有所回落。这一结果令不少投资者颇松了一口气。一些朋友急于为CPI同比放缓喝彩,全然忽略了基数效应(2009年12月份CPI升幅很大)的影响,也不相信北京在2010年为抑制通货膨胀所实行的一系列价格干预措施有实质性效果。
但是,也有人坚持认为,CPI完全不足以说明中国的通货膨胀现实。投资者如果把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压力的唯一指标,很可能低估中国经济过热的程度,使自己的投资调整落后于物价上涨节奏。宏观经济预测顾问公司Lombard Street Research主管Diana Choyleva就是少数又臭又硬分子。这位美国朋友指出,衡量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最恰当的指标应该是CSD(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很可惜,北京并不公布CSD数据。
在为《华尔街日报》撰写的文章中,Diana Choyleva提出替代方法:引入GDP平减指数估算年度通货膨胀水平。中国国家统计局会分别公布实际GDP和名义GDP增长数据,据此二者之差,可以计算出GDP平减指数。根据他计算得出的GDP平减指数显示,2010年10月至12月,中国通货膨胀率同比上升7.3%,而官方CPI显示的通货膨胀率只有4.7%。
如此大的差异可信吗?如果可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Diana Choyleva分析,首先,中国一些关键商品的价格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政府中主管物价格的部门会对这些重要商品的价格进行适时调控,比如成品油、食用油。每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政府会针对价格上涨最快的商品推出价格调控措施,2004年和2008年都是如此。计算CPI时,这些受到调控的物价会一并被考虑。结果,计入行政调控后物价的CPI上升幅度就比没有考虑被调整物价的要小。
其次,实际生活中,消费者偏好不可能在一年时间里保持不变。特别在物价上涨较快的时期,价格敏感者会随时转向那些涨价幅度较慢的商品和服务。而中国国家统计局得隔好几年才对CPI权重进行一次调整,根本赶不上实际消费支出模式的结构变化。最后,权重调整本身也可能影响CPI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反映。比如,食品在CPI中的权重约为34%,预计这一比例将降低;住宅权重约占14%,预计将上调。然而,目前年度食品价格涨幅是房屋价格涨幅的近两倍。如果按上述方案调整,CPI的涨幅又会与通货膨胀现实拉开一段距离。
Diana Choyleva只是一家之言,但他也提醒了中国投资者,任何统计数据都不可能完全反映经济现实。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必须尽可能考虑多个指标和数据,包括个人的感受。从中国通货膨胀形势来看,消费品、服务和资产价格的上涨,确是不争的现实。最近,受国家严令指导,工资也开始加快上涨……
我始终在追踪2008年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后注入经济的那批资金。2009年,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增加达到GDP的39%,2010年为30%(此前最高纪录是2003年的27%)。如果它们还健在,总有一天会把所有资产和投资者都送上浪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