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殇:反季节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政府及教育界官员不断向社会做出的承诺,但百姓对教育似乎越来越不满意。教育的问题也确实很多,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过弱,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那么,是什么最让老百姓不满意?能否用一句话来描述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呢?思考再三,我觉得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描述,那么我会说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教育的反季节性”。

不要说种庄稼要讲季节,就是食品加工也要讲季节。我们当地的“金华火腿”名扬天下,通常是在冬天制作而成。前些年一些财迷心窍的人居然制造出了“反季节火腿”,一年四季都用来加工生产。由于夏季苍蝇多,为防止苍蝇在腌制中的火腿上产卵长虫,就将火腿放入农药水中浸泡。如此创造性的反季节行为,也就诞生了“甲胺磷火腿”。这样的“反季节火腿”只要不是弱智如苍蝇的人是绝对不敢食用的。做事的季节性,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遵循。那么,很显然,“反季节”就是反科学、反规律。

种庄稼、加工食品要讲季节,教育人、培养人就更要讲季节了。只是这个“季节”不是指一年四季,而是指人的年龄阶段。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就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阶段就像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特点。教育要遵循客观规律,最大的规律就是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就是说学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季节特征”来组织实施教育。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导致人的一生都在接受着反规律的教育。婴儿教育幼儿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婴幼儿化,这就是当今中国的“反季节教育”。

婴幼儿时期,需要的是自由自在的环境,让幼小的心灵在欢快愉悦的日常生活中去感知认识周边的世界。与之相应的婴幼儿教育方法应该是: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丰富的材料,鼓励孩子无拘无束地探索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帮助孩子有意识地强化感受到的经验,从那些看似非常简单的经验中产生丰富的认识。然而,现实中,婴幼儿过早地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由于婴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这让“小学化”的婴幼儿教育的效果看上去似乎很美丽、很神奇。但婴幼儿“发展好比一盘围棋,通过对某一领域的强化,或许能够占据大脑的一席之地。然而圈地的同时,却可能迷失了天下大势——大脑在定向教育下沦为复读机,”一个人从蹒跚学步起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这么想,更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该想什么。上了中小学,学习的难度、强度都超越了身心所能承受的程度,学生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眼睛的高度近视,还有的就是对知识的厌恶和对学习的极度痛恨。上了大学,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理应可以接受学习内容更多、学习时间更长、学习强度更大的教育。但是,当今的大学仿佛是早教中心是幼儿园,大学生仿佛又回到了婴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是文明礼仪,课堂教学玩手机,下课不再做练习,回到寝室玩游戏,最为生龙活虎的是下军旗,消磨时光看连续剧,床铺不用整理,一日三餐有外卖肯德基,何时开学遥遥无期,实习有父母找关系,考试会有教师给题送分一切都能化险为夷……。“反季节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教的时候乱教,不需要学的时候乱学;需要教的时候不教,需要学的时候不学。

是中国人不懂得遵循“教育必须适应学生年龄特征”这一规律吗?如果懂,那么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要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对着干呢?确实不是中国人不懂,是现行的教育制度安排使得当今中国的绝大多数人走上了反规律的道路。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高考是分水岭。高考,让大学前教育竞争过度;高考后,尽管还存在竞争,但是,对各大学的校长、教师而言,在学生培养上不再有真正的竞争。高考前的过度竞争,使得中国的孩子接受的是违背人性的非人道的教育;高考后的竞争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大学生接受的是“无责任承担的教育”。

竞争不可以过度,也不可以没有。竞争制度的解除或构建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可以肯定,“反季节教育”还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但可以肯定,如果任其存在,那就不仅仅是教育能不能让人民满意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