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就业竞争中的“马太效应”
张恒亮
我们在升学决策时,经常强调要选择在所定专业上有办学优势的学校。这是因为,在统一完善成熟的市场环境中,人才在职场上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性价比上。即看谁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能力强、人力成本低。而在所定专业上有办学优势的学校则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在大学期间将自己的职业能力充分开发出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一般不建议大家去报考高校的补充专业(即非品牌或者拳头专业)。然而,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也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即某些理工科高校开设的文科专业也一样容易就业。比如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的会计、市场营销、法学等专业,它们比综合性大学甚至比相应的专业性大学(财经类、政法类大学)更容易就业。这明显就不符合我们上面所讲的市场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我们认为,这一现象并不能说明前面的规律是错误的,而是这一规律产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我们前面所讲的市场条件是统一、完善、成熟,但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并没有达到这一规定。而是出现了严重的条块分割,并且很不成熟。所以,作为在目前社会经济环境中竞争的个人,必须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环境中特殊性,要总结此类环境的特殊规律,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强调的,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根据。然后,运用这一特殊规律于我们的发展实践。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做升学决策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哲学思维。
具体到我国的就业市场环境,我一直认为它属于半吊子人才市场,有一部分是充分竞争的,比如在旅游、广告、餐饮、加工制造等领域,另一部分则属于垄断或者寡头垄断性质的行业,比如电力、电信、航空、铁路等,这些行业由于感受不到由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于是在聘用人才时并不看重其人才性价比,更多的看其他指标了,比如谁更有背景?谁更有关系?谁更能给主持招聘的人带来现实的利益?等等。在这些行业中就业,市场法则中的效率(性价比)原则是不适用的。又由于近年来理工科院校相对来讲容易就业,尤其是其品牌专业对应的就业行业为国家垄断或者是国有企业占主导的领域,其就业前景更是看涨。正如前面提到的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等。于是,这些学校开设的文科专业因为比其他院校的此类专业更有人脉上的资源,其就业也一般可以向其品牌专业对应的行业中输送。品牌专业好就业,补充专业也沾光。这就很像经济学中常讲的马太效应,即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就业好的越好就业,就业差的越来越差。或者民间常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也知道这是不正常的,是在倒退,但这就是现实!
另外,上述现象也并没有完全逃出市场法则。因为,对于文科类专业,我们都知道,其技术门槛低,潜在竞争多。这时最重要的是学生更应当重视学业规划与学业管理,实行差异化竞争,即在就业时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及竞争优势。而此类专业在理工科学校开设,则为专业嫁接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学会计,我更注重学习电力方面的会计知识,或者交通方面的会计知识;学营销,我更注重学习装备业的营销,通过学习其他专业成长为销售工程师,而这样的竞争优势,却是其他院校无法比拟的。
正是基于上面两点,我们才看到一些很好就业的理工科院校其文科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也很不错。这就为我们的后来者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升学决策时,如果要学习文科专业,可以考虑去读一些就业很好的理工科高校就读,这样就可以在未来就业中赢得先机。
作者系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