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史铁生与地坛
曹秀
作家史铁生去世时,恰巧是2010年即将过去,2011年即将开始。据说他的生日就是1月4日,当时我心里就说老天不睁眼睛,怎么不让他过完生日呢?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有人说他已经过完一个甲子,算是对他忠心耿耿写作的奖赏吧。史铁生去世这几天,我心里笼罩一片阴云,一个陌生作家怎么在我心里有如此地位,想来想去,可能是因为读过他写出的《我与地坛》。
北京的地坛我是见过的,早在30多年前我就见过,比见过史铁生写出的《我与地坛》还要早。其实,北京有天坛,有地坛,天坛与地坛是两个不同去处。天坛谁都知道,凡是到过北京的人无谁不知,可是地坛就不同了,知道的人极少。我看地坛时,不如史铁生看得仔细,正如他说的那样:“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铁生是两条腿残废后,找不到工作才去地坛的,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缘分。
史铁生是在孤独寂寞到地坛的,他见证了地坛的萧条,也见证了自己的寂寞,确切地说是见证了自己被人冷嘲热讽。在来地坛前,他并不是作家,或者说他并不是著名作家,直到他写出这篇《我与地坛》的散文,才算是让读者知道和了解了。从此,地坛与史铁生这个名字紧紧相连,编辑图书时谁也忘不掉他写出的散文《我与地坛》,连我在网上编一部《2010年散文精选》也将他这篇散文列入最后一篇。我想这是我对他最好的怀念,是读者的怀念,也是编辑的怀念,更是散文家的怀念。史铁生写出的《我与地坛》极有特色,如果有时间仔细推敲会发现里面有许多真正散文家写出的情感,包括那些思想。在这篇散文里,史铁生真的写出了他自己的特殊思想感情,写出了纯正的散文味道,也是许多编辑在搜集散文时谁也忘不掉将这篇散文吸收书里。我读史铁生,也读地坛,更读当代作家写出的文学史。史铁生去世后,很多作家都写文章纪念他,我想来想去也写出这篇文章纪念他,也是安慰吧。
其实,史铁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写出了地坛,也写出了他的母亲。我想,当时也是他的母亲帮助他度过艰难险阻,度过困难与困惑的日子,这时的史铁生他可能没想到日后会成为中国文学界著名作家,更没有想到他去世后会有那么多朋友们怀念。他写母亲时写得是如此坚强,先写出母亲对他的担心,后写母亲对他的放心,最后写出他对母亲的怀念。在这一段里,他写得忧伤,写得辛苦,也写得淋漓尽致,他是将自己的心情与环境结合在一起了,可以说是典型环境的典型描写。现在的作家写出的散文或小说都缺少典型环境,他们说这样更能直截了当,更能体现社会变革,实际上写作只有身临其境的描写才会产生最大的效果。
在《我与地坛》里面,史铁生没有忘记写出许多人物,其中有一个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梨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读过史铁生《我与地坛》时,我觉得这段他写得最美,写得最有灵魂,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接下来,他写出许多人物,写出许多回忆,写他自己,也写其他人。他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写出人生,写出社会,写出他的诚心诚意,让数不清的读者读过后产生联想。其实,史铁生是一个不幸的人,如果他不残疾他会是什么样,他是从北大荒返回的知青,他的遭遇和经历感动着数不清的读者,也感动他自己。有时我都不明白他是在什么样情况下写作的,又是在什么样环境下生存的,如果换一个人他能生存下去吗?对此,我佩服,佩服他坚强性格。
史铁生写《我与地坛》是写十五年前的事了,而我写读史铁生与地坛是现在的事,时间距离起码有三十年了,而且还要早。史铁生发表这篇散文是1990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十年了,或者说,已经过去三十年了。在这样的岁月里,史铁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他的思想感情发生过哪些变化,这对一个读者来说,对一个作家来说,都有不同寻常的目的和意义。史铁生的小说或散文我都读过,虽然不是每篇都读,起码是我看到报刊发表的文章后读一读,从他写出的作品里思索人生,思索生命的意义。史铁生与其他著名作家不一样,其他著名作家都有健康的骨头,有完好的肢体,而他独独例外,这就是我佩服他写他的主要原因。前几年我曾想去北京时顺便见一见他,然后见一见其他著名作家,就像我见浩然一样,可惜时间有限,我并没条件去北京。我不知自己这一辈子能见几个著名作家,近两年,我写出的作品多了一些,出版的书一部接一部,时间对我来说更是紧紧,似乎不是自由人了。可是我的心里始终有一个结,这就是想与著名作家见一见,其中就包括史铁生,包括那些我想见面的著名作家。
我是在北京生活过几年的人,对北京的著名作家或多或少有感情,而且在我出版过的散文集中已经提到过北京,提到过我与北京的情结。如果不是工作或经济条件的限制,我肯定与其他人一样也可能到北京当漂客了。现在借写史铁生写出我对北京的忠诚,写出我对北京的关心与爱慕,写出我对所有人的敬仰与忠厚,算是《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