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将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经成侯、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幽缪王8代帝王共经历了158年,于公元前228年被秦所灭。
我这次的探秘安排,主要就是寻找赵王陵。顺便徒步赵国故城遗址、广府古城,及游览几个跟成语地名关联的地方。
摄影装备:尼康D80、D90。
镜头:一镜走天下、人像王。
徒步装备:哥伦比亚冲锋衣、登山鞋。
赵王陵位于河北邯郸县与永年县西北交界处,紫山东麓的丘陵地带,是我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帝王陵寝,称其为赵王陵。此陵墓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虽经23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社会人为损坏,地面建筑只存遗址和碎砖烂瓦,但其整个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
这五座陵台七个墓冢的墓主人分别是谁,至今不得而知。5座陵台中有2、4号陵台上面是两座封土,这可能是夫妻合葬墓。这五座陵台七个封土高大的古墓,被认为是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七个赵王的陵墓。但具体哪个陵墓对应哪个君王,就全无历史考证了。
用寻找一词,实在不是夸张。当我不停的问路、找到快要放弃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大娘告诉我了正确的行进方向。最后,穿过了大约2公里的山土路,我到达了赵王陵墓地。
图一注解:
这是2号陵的两座封土,为了防止盗墓,墓顶都安装了军用监控设备,我刚爬到墓顶,机器就调整了角度,使劲的对准了我,我走一步,它动一下。
图二注解:
这是1号陵的气势。以整座山作为墓基,建在分水岭上。是五座陵台中最大的一处,陵台南北长340米,东西宽216米,陵台高出地表28米。整座陵台呈长方形覆斗状,封土堆在台面中央,底径为49×47米,残存高度约3米。
图三注解:
这是赵国王城遗址。那是相当一个大,总面积约1880万平方米,分为廓城与王城两部分。我照片下部的位置,就是廓城与王城分隔开的原城门所在位置。而我脚下站的夯土,就是王城城墙的真迹遗址。
图四注解:
黄粱一梦,你应该知道吧?“死去生来不一身,定知谁妄复谁真?邯郸今日题诗者,犹是黄粱梦里人。”卢生后来得道成仙了,而黄粱梦吕仙祠,是全国唯一供奉卢生像的道观。
图五注解:
你肯定知道“邯郸学步”,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学步桥”背后的故事了。此桥原为木桥结构,因常遭水冲,于明代万历45年改建为拱券型石桥。桥身长32米,面宽9米,高8米,桥的规模虽不大,但结构坚固,造型美观,足可以让你来“学步”了。
图六注解:
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前325年——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现存古台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
图七注解:
广府古城,又称永年古城。传说永年是毛遂的封地,毛遂墓在城西南五里大堤内。欲“脱颖而出”的同学,可到这里学一下“毛遂自荐”的精神。现存的广府古城,墙高10米,厚8米。除城楼、角楼等建筑已毁外,墙体及护城河等基本保存完好。
图八注解:
护城河与“永年洼淀”是连接在一起的。而“永年洼淀”被认为是继白洋淀、衡水湖之后的华北第三大洼淀。这周围都是以太极拳文化为中心的南国水乡景象,被誉为“北国小江南”。
最后,秀逗一下我自己吧——坦白的说,我非常喜欢身上这件亮绿色的哥伦比亚冲锋衣,即保暖又扎眼。旅途中,总有人问:哥们,你干吗穿这么艳?我的回答是:一旦我丢了,你也好找啊……
我在赵王陵2号墓地探秘
我与廉颇、蔺相如的“穿越”合影
我在广府古城的“二”
带着星星返程,我的爱车、我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