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这个词,在国人心目中,是与救助、福利相关联的,干的尽是“雪中送火炭、大旱降甘霖”的好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遭遇天灾人祸,生活有困难了,找政府求助,实际上找得就是民政。此时的民政,代表的就是党,就是国家,就是政府。
然而,民政系统的人有困难了,找谁?所谓民政系统,跟政府职能部门——民政局,可不是一回事。民政系统是个大概念,包括民政局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还有专门为残疾人就业开办的福利企业,等等。就拿北京市的民政系统来说,干部职工是数以万计的。这么多的干部职工,社会身份不尽相同,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也就不尽相同。因此,其中有家庭生活困难的贫困户,那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京市民政局,以工会出面,建立民政局的服务(帮扶)中心以及二级单位服务(帮扶)分中心和企事业单位服务(帮扶)工作站,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的面向系统内所有干部职工的帮扶服务工作网络。同时,建成了一个包括服务大厅、爱心超市和办公场所等设施的帮扶中心,解决了方便求助者办事的可及性的问题。在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民政局还专门招聘了20名工会助理员经过专门培训后上岗从事帮扶工作。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民政局有50支“贴心人服务队”,常年开展结对扶盲助哑、帮残敬老和互助互济的义务服务。每年学校开学前后,都为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在校子女发放自筹的助学金;妇女节则为特困单亲女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国庆期间民政局则慰问困难职工;患大病的困难职工则可报销九种大病的自理医药费……
北京市民政局的这些帮扶救助措施,从理论上说,属于“职业福利”。在计划时期,曾经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单位体制的逐渐瓦解,职业福利也日趋式微,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走上了“社会化”的道路。
这不仅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也一样。如日本由公司负责的终身雇用和终身保障体制,曾经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次又一次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下,也逐渐瓦解。然而,近年来,职业福利在世界上又有抬头的趋势。因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人才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为了保证公司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为了使优秀人才的加入自己的团队并能长时间在此工作,所以职业福利得到重视。目前,职业福利得到国际劳工组织的大力倡导,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ISO26000也将其包含在内。
北京市民政局的做法,使系统内的干部职工普遍得到实惠,最主要的是使他们在遭遇困难时可以有向组织求助的渠道。当然,目前将帮扶的水平限于困难人群,同时由工会来进行操作,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安排。这样可以使干部职工消除了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做好工作。这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集结号”吹得好,吹得及时。
以有组织的扶贫帮困吹响凝聚人心的“集结号”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