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的博客一朝放下,就再也拿不起来了。我也是如此。
在课程已经结束,而考试还没有开始的这半个月里,我把自己埋在给一本有希望出版的书稿的整理工作中——核对引文页码、做脚注,调整章节内容和标题,以及必要的增删。桌上摞满了书。往往还要在书桌与书架之间来回搬运。
这种烦琐的工作,只有在现在这样既没有作业要判,也没课要备,更没有专栏文章要赶在截稿时间之前写完的“整时间”里才能着手。所以,这两周对我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段时间,连新闻都不看——每天一起床就来到电脑前整理书稿——直到天黑。可以说是“浑浑噩噩",乐在其中.
但是有一件事,是我对别人的义务,我还是想利用博客交代一下:就是已经判完的在职研究生评论课考试卷子。我在几天前结束这个工作的时候,曾经顺手在回复最后一批同学作业的邮件中把考试成绩告诉他们。这从昨天起引来了一些同学的电话和邮件询问成绩,我也个别地做了回复,其中包括每一题的分数与扣分的理由。
这次考试是三道大题:
第一题是:辨识下面这篇评论中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假言判断,并分析它们各自在评论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0分),评论作品为《枪击连胜文与台湾选情应无直接关系》。
这道题分数比较多,也容易得分。其中事实判断和假言判断的特征都很明显——其实这一篇主要是针对具体案件的事实判断。但在最后的段落中针对台湾民主的问题表达了价值判断。
这一题丢分的情况,比较突出的是误判标题中“应无直接关系”的“应”字为“价值词”(应当),因此把这个明显为事实判断的句子理解为价值判断。我在告知一位同学的邮件中写道:“把‘应’理解为价值词,太机械了。汉语词语很灵活,不能只认准了字,更要看他判断的内容。”
两件事之间有没有联系,这是事实层面的判断。与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愿望、道德、情感没有关系。“应”在这里,不表达“应该”——即使他明显说出的是“应该”,而只表达对一个判断的审慎态度。
这道题虽然要读完一整篇文章,回答的问题也比较多。但这道题总能得分。没有扣到0的。
第二题是辨识一段评论文字的论证类型。要求解释其论证的机理并分析其说服效果。
这段文字的类比推理特征其实比较明显。多数同学都做对了。其中一些同学根据对类比对象的同异程度对论证的效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因此得了满分。而认为是演绎或归纳的同学则得了0分。其中认为是演绎的同学还列出了三段论式子——当然是不合格的三段论式子:没有中项;也没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包容关系。
这一道题是“给分”的题。总共30分。一些同学因考场失误得0分,总分就不免被拉了下来。其中包括几位在课堂和平时作业中表现比较好的同学。让我很为他们可惜。
这里,我要提到刚刚收到的一个同学的回复邮件_特别令我感动:
“感谢您的认可。相比在您课堂上感受、学习到东西来说,分数是微不足道的;就我想拿学位证的目的来说,这次成绩也没有太大影响;而考试结果对我加强重视在职学习,敲了一次警钟。至少,下次能将类比论证和演绎推理区分开来。
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向您请教问题。祝一切顺利!”
这位同学平时三次作业成绩,一次9分,一次9.5分,最后一次是10分;没有落过一次课。但正因为考试第二道题做错了,得0分,卷面成绩只有60分。我内心真的很想在分数上“照顾”一下这位同学。但我没有办法。同样,要我对那些不上课的同学悄悄扣分,我也做不到。老师对待考卷,要做到“不欺于暗室”。即使谁都不知道,我自己的良心还知道。我的责任就是在课堂上给大家传授知识,在作业和考试卷上公正评判——而且,公正评判本身就是在传递正确的知识标准。老师与学生何亲何疏?犯不着在自己已尽到的责任之外再搭上自己良心的亏空。
第三道题是“阅读下面这篇评论,辨识文中的核心概念‘官道’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的?这种使用概念的方法地评论中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30分)
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作者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同一个词,违反了逻辑学的同一律。有些同学感觉到了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同一律的概念,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还有些同学没有明确地指出在不同段落中出现的“官道”含义不同。有些同学从修辞的角度来理解。这就有些偏了。
其实,考的都是很基础的问题。有一些同学没来上课,也得了9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