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要求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学


       循环经济要求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学

                                             宋 圭 武

    经济理论服务于经济实践,新的经济实践必然要求新的经济理论。21世纪以来,循环经济将会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而循环经济发展必然要求经济理论要有新的创新,以服务并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

    笔者认为,循环经济要求经济学应有如下一些创新

    一、循环经济要求经济学研究变“经济人”假设前提为“社会生态人”假设前提“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该假设的基本涵义就是认为,理性的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整个西方经济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经济人”的前提下来分析资源配置问题的,并且将这种情况视为一种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但循环经济的实践不是要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求将追求社会利益及生态利益的最大化为基本价值追求。所以,循环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经济学应将“经济人”假设变为“社会生态人”假设,也就是应将注重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最大化的个体作为分析问题的一切天然前提。问题是,在现实中,“经济人”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回避的。但理论的前提未必就是现实的前提。理论的前提是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理论的前提可以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但不一定就以某一社会现实为逻辑起点。理论前提的设定往往是以理论建构需要为基础的。在循环经济理论中,这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人”是被改造的对象,也是被约束的对象,而不是将其作为理论分析的天然逻辑前提。循环经济理论就是要改变以前以满足“经济人”需求为目标的经济学,循环经济需要满足的是“社会生态人”的目标需求。所以,经济学只有将“社会生态人”作为逻辑分析的前提,才有助于为循环经济发展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经济学理论指导体系。

    二、循环经济要求经济学进一步拓展资源稀缺性的概念。稀缺性也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这种稀缺性更多是注重了财富和资源的稀缺,而缺少了环境生态的稀缺性。环境生态在以往的经济学理论中,往往是作为一个非稀缺性的概念隐含在分析中的。所以,这种稀缺性的范畴是不符合循环经济本质的。循环经济要求应当将稀缺性拓展到一切领域,既包括财富资源领域,也要包括环境生态领域,包括空气、水资源,等等。也就是在循环经济中,一切资源都是稀缺的,没有例外, 不稀缺的资源只存在于假设中,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拓展稀缺性概念是对市场价格万能论的一个挑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不用为资源稀缺发愁,资源稀缺可以通过市场价格自发调节得到平衡。这种观点隐含的一个命题是,人类总有些资源是不稀缺的,人类总可以在市场价格的调节下,用不稀缺的资源替代稀缺的资源。但若将一切资源都纳入到稀缺性中,这就对这种市场价格万能论提出了挑战。因为既然所有资源都是稀缺的,所以,所谓的替代只不过是人类用一种稀缺资源代替另一种稀缺资源,这对人类长期发展和总体发展而言,仍然意味着是资源总量的减少,仍然意味着是一种不好的发展,仍然意味着人类的发展最终导致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一样因为能量的衰竭而毁灭。所以,循环经济本质就是要求建立所有资源都是稀缺的概念,就是希望要珍惜所有的资源,并且发展应建立在能量和资源是循环的基础上,而不是单向度的和破坏性的。

三、循环经济要求微观经济学重构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在个人消费效用方面,应将环境生态消费效用纳入到分析框架中。同时,在个人消费品选择方面,也应要将环境生态产品列入到个人收入预算均衡分析中。另外,个人将不再以消费效用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是要追求合理消费效用,同时,节俭会成为个人的一种理性选择。在企业生产决策中,边际成本应包括社会生态成本等,边际收益也应包括社会生态收益等。企业的最优决策法则应是: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社会成本,而不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总之,在新建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中,成本不仅仅是只考虑经济方面的损失,而是要考虑社会总体的损失,包括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损失等;收益也不仅仅是只考虑经济方面的收益,而是要考虑社会总体的收益,包括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收益等。在这种新的成本收益概念下,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整个理论分析框架就需要有一个新的改造和创新的问题。另外,企业组织理论,也需要考虑循环经济的需要。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间的联合、产业集群等方面的建设将不再仅仅以企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经济效益为唯一评估依据,而是要充分考虑经济循环和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因素。

四、循环经济也需要创新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首先,GDP将不应是主要的分析工具和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而代之以国民幸福总值。国民收入核算应变为国民幸福核算。传统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核算为中心,而循环经济将要求以国民幸福核算为整个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其次,经济周期理论应让位于公民满意度波动理论和社会和谐理论。再次,在政府调控方面,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都将不再适用。由于在循环经济前提下,产品将更多具有公共性,所以会更加强调和加强政府的作用。但这里所要求加强的政府作用,不再主要是完成刺激经济需求的任务,而是要求政府发挥更大作用生产更多公共产品,包括环境生态方面的建设等。所以,在循环经济条件下,虽然要求加强政府的管理,但管理的方式和思路是与凯恩斯主义的方式和思路是有区别的。同时,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性,也使自由主义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失去了许多适用场合。第四,失业问题应将成为一个需要重要考虑的问题。在循环经济下,低工资、高就业可能会成为一种选择。第五,金融系统应受到更严格的管制,信贷扩张应受到限制。第六,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应更注重促进环保休闲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第七,人力资源开发应成为重点问题。第八,应更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医疗、教育、卫生等行业将得到充分发展。第九,缩小贫富差距应将成为一个重点问题。第十,和谐发展将成为建设城乡关系的主题。第十一,制度建设将要求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效率将不再仅仅是指经济效率,而是更加强调社会效率,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质将是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的有机统一。第十二,循环经济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

                                       (正文完)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 1964年10月25日生,中共党员,甘肃靖远人;曾先后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双学位;先后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学术文章260多篇,出版专著5本;现为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部教授,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三农问题、经济理论等方面

    

    通讯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