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的“三不”调研说给谁听?
1月8日上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以“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为主题作了省委全会总结讲话。汪洋书记提出,从今年开始,省领导带头,下基层进行专项调研时,做到“三不”:不准层层陪同、不作事先安排、不用记者随访报道。(2011年1月10日人民网转自《广州日报》)
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是了解民情、做好决策、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邓小平指出,“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共产党员是不是以身作则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岁末年初,盘点“十一五”辉煌成就,谋划“十二五”开篇布局,更需调查研究。
但是,正如汪洋书记指出的,现在有一些干部下去调研考察的过程,可以用四个成语来概括,“众星捧月-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打道回府”,很难了解到群众疾苦,听到群众所思、所盼、所忧,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因此,汪洋书记特别强调,“今后,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不当‘走读干部’、不搞‘远程指挥’,做到工作向上攀登、作风向下深入。”并要求从省领导带头,下基层进行专项调研时,做到“三不”。汪洋书记开出的“三不”调研处方,可谓切中时弊,做到了对症下药。
曾几何时,不论大小领导,只要是到基层去了,总是前呼后拥、众星捧月、浩浩荡荡,不但警车开道,层层陪同、对等接待,而且还要提前准备、事先安排,甚至接受领导座谈的干部群众代表应该讲什么话、不能讲什么话,都要预先策划、事先导演。领导所到之处,必须各路记者跟随、跟踪报道,目的无法是让领导能够在公众媒体上露个脸、出个声,而下来调研的领导干部到底听到了多少真实的声音、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恐怕只有天知道。这样的调研,其实已经演变成了领导到基层去走秀,看似威风八面,其实威信扫地,不但让基层叫苦不跌,更会让老百姓在背后戳脊梁骨。
调查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听到真实的声音,以帮助我们科学决策。但是,那种一阵风下去,一溜烟上来,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式的调查研究,不可能真正让调研干部沉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群众见到这样的架势,只会敬而远之、退而避之,那种经过导演、加工的座谈会、汇报会,也只能是字面工整而内容空乏,不可能听到真实的声音、原汁原味的情况。而失去真实性的调研,势必造成错误的判断,从而形成不切实际的决策。
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党的力量之源也在基层。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也必须坚持多下基层、常下基层,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关注民生、解决民忧、化解民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甘做小学生、勤做小学生,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增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支持和拥戴。
但是,一些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高级干部下基层总是变味走形,习惯于迎来送往,满足于蜻蜓点水,陶醉于觥筹交错。这些都深刻地暴露了我们一些官员头脑中固有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完全清除。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同样,现实中,也是“下去还比上来难”。因此,领导干部要重视调查研究,要克服“下去”的一切障碍,摒弃“工作太忙没空下去,信息发达不用下去,害怕群众不敢下去”的错误思想和观念,真正地“下去”,到社会基层中去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并做到“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梁不正下梁歪。整治调查研究方面的不正之风,必须自上而下。因此,汪洋书记要求,从今年开始,省领导带头,下基层进行专项调研时,做到“三不”:不准层层陪同、不作事先安排、不用记者随访报道。这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自我警醒,同时也是各级各地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的一种率先垂范、示范引导。我们有理由相信,各级各地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够切实坚持“三不”调研,一定能够营造出一种善于听真话、讲实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的良好官民关系。只有这样,党政官员也才能真正做到“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把群众工作做好,把民生实事做实,把执政之基夯牢。
(倪洋军)
相关新闻:
汪洋:干部陶醉经济牛市 群众埋怨幸福熊市
汪洋的“三不”调研说给谁听?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