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比不完的秀,旧欢未去,新人已来。秀场从T台伸至户外,时装就演变成了建筑。早已除却了保暖护体的基础功能,而加入了阶层、个性、材质、主张、潮流、毒舌……承载太多,就成了争宠秀美、扬名获益的工具,至于穿者和用者的使用感受,似无关心。水泥、石头、木材、竹子或者更多,都成了掩饰内心荒凉却泫然起舞的表征。
清炒一盘时代秀
宫闱的价值观制定者是皇帝,上有好者,下必效焉。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齐王好紫衣,国人齐相效。今日与办公室的80后小娃聊起价值观时,突然想想,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实在是单一到让人发困做呕的地步了。貌似多元的时代,却有着那么价值单一的社会眼光。“有钱者即为成功者”,“成功者定有他的过之处”等等。
媒体成了帮凶,先造绯闻再来辟谣,一来二去,成名成星是没问题的。只要有名,有眼球,其他一概不会顾及。网络是造星的工具,是成名的通途,所以现如今造星的速度比大跃进的放卫星厉害更多。炒作的手法,无处不在的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跨界的魔力多次有效。
《金枝玉孽》的宫闱凶险是用服饰争宠斗艳来表现的,《大长今》的后宫之争是用做菜来升华的,任何物质放在人群中都产生了异化的物变,衣不是衣,菜不是菜,当然,建筑也就不是建筑了。
爱建筑,爱生活,也爱看乱七八糟的八卦十三,爱古灵精怪的朋友,想明白后,就是爱不一样的人和事儿。
中国的建筑历史以来,兼具浓郁的地域水土特征,我收藏过一套完整的中国民居邮票,并不因为集邮,而是被那种多样貌的居住形态所打动。秦砖汉瓦江南水乡式的江苏民居,四合院式的北京民居,石库门式的上海民居,竹楼式的云南民居,窑洞式的陕北民居,庭院深深的江西民居,东西折厢式的湖南民居,360度圆盘式的福建民居,层峦叠嶂山城式的四川民居……画面把各地民居刻画得惟妙惟肖,每次翻看如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因为安全,所以会有永安土楼和开平碉楼;因为黄土的直立性,所以会有窑洞,冬暖夏凉;因为有徽商,集天下财却不能越级建造,才会有外表平实内里极奢的徽派建筑;因为潮湿蚊虫,才会有傣家苗家竹楼,下畜上人……
人,之所以热爱行旅,热爱行走,只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感受多样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饮食,不同的地理,不同的文化。地球村后最大的人类痛失将是失去多样貌的存在。我总杞人忧天地想,将来“人类学家”这个名词估计会消失了,因为地球人的生活内容都差不多,他们都去转修“地球人学家”,用以和火星人做交流。
现在的建筑学科都是以西方建筑史为理论依据的,学生们都生活在包豪斯、密斯、赖特、安藤忠雄的时代,崇拜扎哈哈迪德的天才灵气,口水库哈斯在中国的得意,也向往过上名流前辈的时尚生活。有理想的建筑师总被钞票打败,有理想的开发商也总是在赚得盆满钵满后再去玩票理想。
现代建筑都充满了诸多象征意义和时代理论。就好比,我前段时间看的一个节目。央视二套举办了个《时尚中国》创意大赛,其中有一组是服装设计专场,邀请了全国最好的十所服装设计院校参加。最后一道题是“为董卿设计晚礼服”。北京服装学院的样款并无亮点,但解说升华得极好,“用纸做成的衣裙,与我们倡导的环保、节俭的理念相吻合,也与董卿老师一直以来亲民的公众形象相吻合。董卿老师是环保大使,所以穿上这件纸制的礼服是最合适的选择”。也不知是概念绑架了董卿,还是董卿被这概念和谐了一把,总之我瞧着满堂齐声无一争议的结果宣告时,我想,这是多么虚伪的时代。
《特洛伊》结尾时说,“如果讲起我的故事,就说,我生活在巨人的时代,人类像冬麦一样起起落落,而他们的名字却于世长存;就说,我生活在牧马人赫克托尔的时代;就说,我生活在阿喀琉斯的时代。”
《我》结尾时说,我生活在嗡嗡喧闹的时代,每个人都热爱表达而放弃倾听,每个人都活在Q群中,坛子中,圈中,围脖中……。我生活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我看到的名字太多,却没有记住一个。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