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做关于中国消费的课题,统计数据里有一个现象: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大大加快,而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却同样在这一时期开始下降。
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一个市场化过程,而是政府驱动的过程,所以中国的城市化没有出现市场驱动的城市化带来的经济上的效益,比如应该出现中产阶级,应该减少谨慎性消费等。抛开我们常常讲的中国居民储蓄率偏高的问题之外,我发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农民工现 象”。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还发生了这种情况:大量农民从农村跑到城市来打工,他们的收入有了一次性的增加。按说他们来到城市以后,应该能享用城市提供的诸如教育医疗方面的公共产品。从常理来说,工资大幅增加,可能储蓄率会略有增加,这是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人的消费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像我作为中国人,到了美国,虽然挣的是美国工资,但也不会马上像美国人那样消费,消费习惯基本上还是中国人的方 式。
农民从农村跑到城市,消费的习惯基本上还是延续过去的。但农民工除了这些习惯外,他们拼命存钱的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享有城市提供的公共产品。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储蓄率的增加,比如原来农民工的储蓄率是20%,由于消费习惯,他们的储蓄率变成了30%,但是现在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因为无法享受医疗等公共产品,他们的储蓄率变成了40%、45%。
因为来到城市里,他们享受不到任何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公共产品,他不可能把小孩送到本地学校去,他看病也不可能公费医疗。他怎么办?他必须把所有可能的钱全部存起来,以便孩子能上学,家人能看病等。
农民工对中国消费到底会不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政府要拉动内需,我们有没有必要改善这部分人的消费习惯?首先农民工人数达两亿三,是非常大的一个群体;第二农民工的崛起,对中国宏观经济有很大影响,农民工生产袜子,生产鞋,产出能力非常大,但是他们不消费。
中国经济失衡不就是这个问题吗?产出很高但不消费。中国经济失衡,农民工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中国的消费问题,应该了解他们,改变他们,不能漠视他们的缺失。
农民工之所以不消费,是跟中国体制有关联的,并不是农民工自己造成这种现象。中国要解决内需问题,应该通过体制改革去解决,而不是通过中国政府主导驱动的城市化过程。
《时代》周刊把中国农民工评为年度人物,因为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长“保8”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觉得他们在消费中也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如果我们能取消户口制度的歧视,让他们享受城市公共产品,这个庞大群体对整个消费市场的改善还是相当可观的。这种改变不仅在于改善消费,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过程。
在这次调研中,我发现国内没有经济学家研究农民工,在中国,只有社会学家、律师把他们作为社会现象在关注,我觉得非常奇怪的就是中国研究经济的人为什么不重视这个问 题。
现在政府开始搞家电下乡运动,这种做法我并不反对,但我觉得这后面有一个假设,就是认为农民是有钱不花。其实主要的问题不是在这儿,你得把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这些问题解决以后,再去考虑销售的问题。现在政府认为这是一个销售渠道的问题,这个假设前提是错的。我们要解决的是农民工为什么有如此高储蓄率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因为他们的未来没有足够的社会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产品下乡其实是在走弯路。
本文出自《创业家》 2010年第2期
产品下乡的弯路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