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从来没有哪一顿晚饭会让中国的“大款”们如此纠结。今天巴菲特盖茨将抵达中国,“慈善晚宴”进入最后倒计时。原本单纯的聚会,因为这两个世界巨富的慈善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沉重。9月29日的夜晚,究竟能给中国慈善事业带来什么?又能改变什么?——巴菲特杂志
作为一个阶层,中国的富豪们这次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人们试图通过一场夜宴来验证“为富不仁”到底是不是一个颠不破的真理。媒体也似乎把一场慈善交流变成了一次表态赛。
小沈阳在“苏格兰情调”的餐厅说,人生最悲哀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完;舍不得买一碗面的老赵说,最悲哀的是人活着,钱没了。诚然,有人信奉:寿衣没有装钱的口袋,也有人信仰:财不外露,父业子承。
在拥有“富济天下”这一传统美德的中国,富人悭吝不拔,应遭蔑视。但更应检讨今天的中国社会是否具备公益慈善事业壮大土壤?富人乐善好施,应被颂扬。但也应看到仅以数个企业之力和富豪之心,安能济贫救困?
今年6月中旬,盖茨和巴菲特率先在美国发出“捐赠承诺”,邀请美国众多超级富豪与最富有的家庭参与,呼吁像他们一样有着巨额资产的富人们把一半财富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截至8月4日,盖茨和巴菲特共获得近40位资产超过10亿美元大佬的公开承诺。在今年初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盖茨第一次公开表达了想来中国游说富人热衷慈善的意愿。他在论坛的记者招待会上告诉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我肯定会去中国,告诉他们我究竟有多么热爱慈善这项工作?我们将和有意走进慈善事业的人们促膝而谈。”
中国之行并非劝人们捐赠
在即将到访中国展开“慈善之旅”前夕,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14日针对新华社记者提出的书面问题,发出《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回应新华社记者采访的一封信》。全文如下:
还有几周时间,我们就要再度访问中国。在此次行程中,我们将有机会与中国一批成功的商业人士和慈善家就中国的慈善工作进行交流,了解中国慈善事业的概况,并且分享捐赠如何对社会和世界产生影响的经验。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不久前,我们很高兴地宣布了美国非常富有的40个家庭已经同意加入“财富捐赠承诺”。对于参与者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而只是一个承诺——保证其在有生之年或过世之时,将自己大部分的财富投入慈善事业以回报社会。我们特别高兴成为这项“捐赠承诺”行动的一部分;同时,也被许多加入“承诺”的人们的义举和慷慨深深感动。在相互学习中,我们受益匪浅。
然而,“财富捐赠承诺”只是众多慈善形式的一种。我们尚不了解,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模式是否合适。有些人猜想我们此次中国之行将劝说人们进行捐赠——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倾听,以及解答那些对我们慈善活动感兴趣的朋友们的问题。中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此中国的慈善模式也会有自己的特色。——巴菲特杂志
事实上,公众却希望“巴比中国行”不只是吃吃中餐、交交朋友,而应该给中国富豪上上课、洗洗脑,并施加一点压力,才不枉此行。
首先,盖茨与巴菲特应该给中国富豪们讲讲美国富翁的财富观,为什么他们认同“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服膺于“没有人能够豁免赋税和生死”?“财富不应该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其次,盖茨与巴菲特还应该现身说法,给中国富豪讲讲自己的创业观。为什么美国的富翁都不愿意把遗产传给自家子孙,而年轻人也对继承遗产不很感兴趣,更崇尚白手起家?我们的“富二代”却乐享、炫耀上一辈的财富?
还有,盖茨与巴菲特应该谈谈财富的公平理念。盖茨的父亲老威廉反对取消遗产税,认为“取消遗产税将使美国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孩子不劳而获,使富人永远富有,穷人永远贫穷,这将伤害穷人家庭”。美国的富豪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而我们的遗产税尚未出炉,许多富豪便先行一步,将财产转移到未成年儿女名下?
“巴比”的慈善宴让谁尴尬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即将携手来中国。今年6月,二人给美国富豪打电话,呼吁亿万富翁捐献自己的过半财产,成果斐然:花旗前董事长韦尔、酒店业巨头希尔顿等40位美国巨富纷纷承诺把大部分财产捐给慈善事业。
二人紧接着把目标锁定中国,于是中国富豪们尴尬了,纷纷避之唯恐不及,担心“巴比”慈善宴会变成现场“逼捐”的“鸿门宴”。只有陈光标、冯军排众而出,先后表态将“裸捐”。
近年来,中国慈善义举越来越醒目,并且受到政府有关部门愈来愈大的鼓励。然而,中国富豪阶层却表现不佳。但是,在“鸿门宴”前尴尬的,并不仅仅是富豪们。
中国富人投身慈善4道障碍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改革开放仅仅30年,中国富豪多数属于“第一代富豪”。对绝大部分中国企业而言,目前仍处于发展期,仍需要将资金和精力用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需要继续将资本转化为投资。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认为,企业家若把辛苦赚来的钱用来投资,就能产生更多就业机会,能为国家和社会积累更多收入。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更直接表示,企业正在上升期,不该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放在慈善上。
对于中国这种国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和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林景新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均认为,类似于倾家荡产的“裸捐”,也许并不适合当今的中国富豪,但完全“避捐”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夏学銮表示,改革开放至今,身家过亿元的富豪有5.5万人,过千万的更多,现在不是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富豪有能力回馈社会。但同时,我们的企业仍需要投入资金继续发展,争取进入世界市场、进入世界500强。所以,当今富豪更适合在保证扩大生产的基础上,再拿出一部分钱来做慈善。
慈善新解:做好企业也是一种慈善
盖茨和巴菲特本月底就将访问中国,尽管两人没说这次中国之旅的目的,但国内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一致认定这两个全球最大富翁是来劝捐的,并且认为中国企业家如果不参加这个慈善晚宴,不当场捐钱就是件丢脸的事。
这种误解逼得盖茨和巴菲特以亲笔信的形式进行澄清,他们在信中说,“财富捐赠承诺”只是众多慈善形式的一种。慈行善举并非仅限于富裕阶层,邻里间的互助并不亚于富人捐赠大笔财产,两者同样值得赞赏。两位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慈善,慈善并非几个富翁的事,捐钱数量的多寡并不代表慈善的高低,因此,我们不必太在意富翁到底捐了多少钱。
其实,一个企业家最大的责任是把企业经营好,那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因为一家公司既为国家贡献税收,又解决就业。在《公司的力量》一片中,哥伦比亚大学校长说: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它,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东京大学教授伊藤元重说:是否拥有大量强大的公司,已经成为关乎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家责任重大。——巴菲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