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梦君来电话。与畅谈良久。
中间梦君谈及《西游记》,妙语连珠,於我心有戚戚焉,为防遗珠之恨,笔之于此(有些是我的发挥,但大旨如梦君所述)。【我也深喜《西游记》一书,以前和探宇爱妻说闲话玩儿,她说:“若你困在荒岛上,只准带一部书,那你要带哪部呢?”我先是答,“《大英百科》。”探宇笑道,“要那样,你还不如说带一套《四库全书》呢。这种大部头的不算,只算单本儿的。”我考虑了一会就说,“《西游记》”。】
梦君和我的对话,要点总结之可以云:
《西游记》一书的文学价值甚高,但时代风气浅薄,以为此书开卷易懂,又以儿童喜读,故不措意。其实这本书在所谓“四大名著”中的地位甚高——它的文笔生动,全篇结构严整,章法毕具,有中国著作中少有的幽默气氛、人道情怀。反观《三国》、《水浒》,皆望尘莫及焉。《红楼》则见仁见智,大约可以与《西游》在同一位置(《红楼》或在较高位置,也未可知,但我和梦君都是更偏爱《西游》的)。
《西游记》虽是以唐玄奘法师取经事迹敷衍而成,但并没有拘泥玄奘法师取经的历史。作者把玄奘法师一个人分成了四个人。其中,沙僧代表我们人性中那种随大流、随声附和、装忠厚的庸众成分;八戒代表人性中贪婪、懒惰、嫉妒和永难消歇的自私心理;孙悟空则代表人性中的破坏力和争名好胜的心理。这四个人中唯有唐僧代表人性中的理性和道德的部分
【按:常有论者说唐僧“不分是非,不辨善恶”,其实,唐僧的几次选择都极其符合康德的道德律,体现了纯粹道德理性(实践理性)的要求,可以说,不是唐僧不分是非不辨善恶,而是当局在很长时间内宣扬的“以血还血”的斗争哲学颠倒了是非,混淆了善恶。】
,但唐僧又是那么软弱无力,在邪恶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这代表着我们的理性和道德之光常常是非常微弱的。但唐僧是这四个人中的核心,没有唐僧就没有取经。孙悟空的破坏力和争名好胜的另一面,是创造力和聪明智慧;猪八戒的自私贪婪从一面看固然不好,另一面,猪八戒有很大的力量,就如斯密《国富论》所言,自利行为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可以是很大的驱动力;沙僧的庸众心理,使他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粘合剂,于是,分开看似乎是四个人,但《西游记》中所写的其实是一个人。它是一个人如何整合自身的肉体和灵魂,而达到“大道”的灵知历程。
如尼采和福柯早就论述过的,道德规训和道德诫条在很多时候毋宁说是反道德的;而结成建制的宗教,在某些情况下也容易扼杀真正的精神生活。信仰和灵性生活具有高度的私人性,但它同时又在追求超越“我执”和“人我相融”,反对人与人之间心灵隔绝的“陌生人”状态,于是,“私人性”和“公共性”形成了精神生活的内在张力,在这个人与人之间如此隔膜的现世界,这一矛盾仿佛难以调和。假如说有“五浊恶世”的话,也许这种不能调和便是五浊恶世里最深隐的痛苦。禁欲苦修和逻辑思考都不能克服这些矛盾,但也许在小说中可以做到,因为小说是情感的,而情感向来不服从逻辑规律。
《西游记》其实是一部修道之书,它老少咸宜,人人可读,生动幽默,活泼自然,而又道心深厚,蕴意深远。吾国有此大著,真是最最幸运的事情。
【2010年9月24日 周五 11:08:00
有研究者说(吴圣昔,《西游新解》、《西游新证》),《西游记》不是道书,而是游戏之作,我同意这个看法,但为什么一定要把精神生活,把修道与“游戏”对立起来呢?
我在本文中所说的梦君观点,其实和其他人所说“《西游记》是道书”有着本质区别,很多人说《西游记》是道书,是说《西游》里面蕴含着宇宙的奥秘,DNA密码,气功修炼的丹诀之类。我和梦君所说的“道书”,是指人生、人性、人的心理体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