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说月饼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团圆节、拜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第一种说法可追溯到古时候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们会在中秋节这一天等待月婆婆的到来;第二种说法是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春天朝日,秋天祭月;第三种说法是中秋节是庆贺秋收的日子,是个农业节日。
月饼,历史悠久,又称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由祭月贡品发展而来的。明代《西湖游览志汇》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义。”可见,在明朝时,月饼已成为中秋应节食品。中秋节吃月饼,就寓意着团圆,成为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如今,月饼做法精致,用料考究,品种繁多,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
天津有悠久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天津的月饼品种多,不仅有津味系列,还有改良后的广东风味月饼。几十年前,在天津月饼主要有三类,分别是用模子做出的“提浆”、表皮酥脆的“白皮儿”和粘满芝麻的“麻饼”,月饼馅有百果、五仁、豆沙和枣泥,最有名的月饼厂家有“祥德斋”和“桂顺斋”。在制作工艺上,全国只有天津采用的是木雕工艺月饼模子,“文兰斋”刻制的模子以质量好、图案精美著称。那时候的月饼,即便放到除夕夜,月饼表皮都不会变干变硬,被老百姓称为“团圆饼”。老天津人家里都有一个做月饼的模子,图案上也有讲究,有“福禄寿喜”、“月圆中秋”等字样,有的印有梅、兰、竹、菊或朱雀、白虎、青龙、玄武等图案。天津人以往每家每户都有月饼模子,家庭主妇自制月饼称为“家常烙”,做法与做蒸饼相似,但用饼铛烙制。
在老天津人眼中,中秋节晚宴仅次于除夕晚宴。这时正是秋收时节,小站稻米、河海两鲜、应时螃蟹、各种水果等都在此时上了百姓的餐桌。在喝酒上也很讲究,男人喝直沽高粱和五加皮,妇女和老人喝玫瑰露。在中秋节赏月时,两三岁的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长辈要送给孩子兔脸人形的泥人玩具——泥兔。此外,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赏月赋诗撰联,人们在花好月圆之夜猜灯谜。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复杂的节日风俗习惯已渐渐被遗忘,而含有美好寓意的“月饼”却一直成为中秋节的主角。现如今,“月饼”逐渐成为礼品的代名词,加上精美包装后,“月饼”就身价倍涨,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专门销售月饼包装盒的商家。“你送礼,我也得送礼”这样的想法,无疑会增加城市人的生活负担。现在的“天价月饼”,每盒售价上千上万,甚至几十万元。其中有用纯金、纯银打造的“月饼”,加上金装、银装的高档装潢。有的在月饼盒里配上高档烟酒茶。还有所谓“保健月饼”,就是在月饼馅中加入鲍鱼、鱼翅、人参、虫草、螺旋藻、卵磷脂等高档营养食材。这些包装、附加物或食材,超出月饼本身价格百倍千倍。这种“天价月饼”,“买的不吃,吃的不买”,只用于送礼,甚至形成变相行贿。
中秋月饼作为一种传统节日美食,与饺子、元宵一样具有烘托节日氛围、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用。而如今的“人情月饼”却由于承载了过于沉重的礼品功能,悄然变味,在其背后还可以嗅到“腐败”的味道,这是畸形消费理念和送礼之风在作怪。其实,传统习俗并未过时,重要的是用心去体会古人留下来的美好文化,而不是拿“月饼”来“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