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城”、“空置房”的再思考


 

(原载《新地产》九月号)

         前段时间,有份“企业家杂志”发表了关于天津郊区某大型项目“空城”的长篇报道,之后引发了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的广泛评述及讨论。由于这篇报道的写作“笔法”,很容易让人“意会”到本人及高策是这座著名“空城”的始作俑者,使我面对许多质询不得不逐一澄清:本人可没那么大能耐,这个项目和我们公司一点关系都没有!后来这篇报道的作者向我们公司解释道歉,说是因为编辑在调整文章结构的时候“出了问题”。事实上,几年前这位年轻的记者还在《新地产》工作的时候,就土地开发及城市运营的话题到我公司采访过,可以说其对于“空城”现象的认识和关注最早还是本人给“启蒙”的。

2006年开始,在此专栏本人陆续发表过《谁在拼贴我们的城市》、《如何运营我们的城市》、《给天津一个定位》、《大都市圈城镇开发的政治“乌托邦”》等文章,就是在不断揭示、研究类似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等项目的“空城”现象,并警示京、津两地的区域开发(尤其是处于远郊位置)切忌盲目冒进、定位失当。这几年我们在天津团泊湖、东丽湖等大片区域的开发顾问业务中,与当地政府及土地一级开发商也一直在共同探索、实践、推行以产业先行,循序渐进、确保活力的可持续开发模式,以避免重蹈其它项目“空城”的覆辙!

虽然这些年来持续疾呼,倒也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而这次媒体的集中报道却引起了全社会空前的关注度,原因就在于媒体都将这“令人震撼”的空城现象,作为目前房地产市场价格飞涨、泡沫严重的突出表象,甚或认为是产生房地产市场问题的重要的根由之一。央视因此也就拿它当作“重磅炮弹”来轰炸地方政府、开发商以及房产投资和投机者。

“空城”现象的确是我们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严重问题!然而,许多人将其作为高房价的正相关因素的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这些“空城”都处在四周都是田园风光的远郊地区,都是富有阶层的“第二居所”,这些被央视称作“浪费了的土地资源”其实根本无法转化为城市住宅的“有效供应”。其次,这些动辄几千套别墅被购买并闲置,其实是对城区不动产投资性购买力的一种“转移”。试想如果这些“空城”房产的购买者都将资金投入到中心城区的物业,那么城区房产的泡沫只会被“吹得更大”。因此可以说,这些巨大的“空城”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部分泛滥的流动性,反而成了房产泡沫的“泄洪区”!

在“空城”话题之后,以央视为主的媒体又掀起了一场对“空置房”(准确地说是“闲置房”)的大揭露并激起了一场大辩论。问题是分歧的双方将争论的焦点都放在谁都说不清的数据层面。

前几天有家电视台做了一期题为“还原楼市泡沫真相”财经节目,请我去做嘉宾,重点讨论了“空置房”的话题。节目播出后,新浪财经频道剪辑了其中一段视频并给安了一个标题:“李国平:空置房坚硬的泡沫不会破!”好在有完整的视频为证,实际情形是和我一起做节目的另外一位嘉宾,通过驳斥6500万套“空置房”说法以及未来城市化的巨大需求,他观点鲜明地认为“空置房”的现象并不严重并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这一点上,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们这些在行业内具体运作项目的人会体察得更加清楚,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楼市近几年已经逐步沦为以投资为主体的市场,如果说“30%的人拥有70%的房产”绝对不算夸张。房产本身应该既有居住属性又兼投资属性,但这种少数人拥有多数房产的状况日趋严重,这些“闲置房”已经完全脱离居住属性而长期成为纯粹投资属性的时候,这就是一个畸形的、或者说是泡沫严重的市场!

问题的关键是,“空置房”也好,投资、投机盛行也好,这些都是“果”,而不是“因”。我们的媒体,包括许多举着“道德大旗”的学者,都将炮口对准这些问题的“表象”猛轰也只能图个热闹和解气,其实于事无补。只要我们积弊深重的国家住房政策不良结构得不到调整,房地产“全民游戏”的态势得不到扭转,我们的房地产泡沫在一段时期内将依旧坚硬难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