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大学生淘粪工价值观绑架


   

近日,济南市环卫局招聘的5名大学生淘粪工迅速在网上蹿红,有网友封其为“新时代时传祥”、“最牛淘粪5人小组”。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大学生淘粪工体现出来的知识和人才的贬值,令人寒心。 0922 广州日报)

大学生淘粪工从当初招聘的那一刻起,就历经无数的争议。有人为此忧虑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有人借此抨击编制的弊病,很多人本能地认定这些大学生都是冲着编制去的,甚至有人编造了女大学生淘粪工的自白:“姐淘的不是大粪,是编制”。有媒体据此评论要这些“大学生淘粪工先淘价值观”。但很少有人去关心那几个被录取大学生的心态,他们是否乐意、是否过得快乐?只要他们胜任工作又过得很快乐,旁观者搞那么多过度阐释又有什么意义!

无视个体的喜好和特长,总是把大学生当做一个整体来讨论工作适合与否,这是一个很奇怪又很普遍的评判思维。学历成了判断一个人等级的标志,工作也相应地分成等级,两者“门当户对”才是合理,否则就是这社会出了问题,不尊重知识分子。这样的价值标准完全忽视了个体的存在,一个高学历的人就不能去杀猪卖肉,即使自己觉得适合,似乎也成了“反社会”的行为。而这几个大学生淘粪工,无论他们主观意愿如何,都会被冠以冲着编制去的“恶名”。

这是一种病态的“宏大叙事”方式,特征就是动辄以行业和社会高度去评判一切,完全无视个体的喜怒哀乐。看看网络上赞成或反对大学生淘粪工的言论,大多是这种“宏大叙事”。赞成的说这样是为了提高淘粪行业的社会地位,反对的说这是教育和社会的悲哀。可是,大学生淘粪工宿昊明明说:“我是在靠一双手吃饭,这不丢人”!他对自己的职业很认同还乐在其中,为什么竟会给教育和社会带来悲哀呢?

人们常常感慨学校素质教育的失败,素质教育是什么?素质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毕业必须做白领、做科学家、做官员,不能做淘粪工吗?显然不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让人可以从容地在自己选择的岗位上靠双手吃饭,还可开心地唱一曲《隐形的翅膀》,大学生淘粪工已经实现了。旁观者又何必借他们的故事,发自己的牢骚;又何必以自己都未必确信的价值观,来“绑架”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