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剧扩张。就拿合肥市来说,据2007年—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合肥市每年净增人口超过20万,老城区的人口密谋已达到每平方公里4万人。而这种现状必将造成城市的规模的增大,许多城市都开始建设新城区,新城区的“新”应该基于什么样的战略层面?什么样的发展思路?滨湖新区做了很好的探索。
一、滨湖新区建设的意义
从空中望下去,八百里巢湖水域烟波浩渺。湖的北岸是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区,楼宇林立,路网宽广,阡陌河流仿若玉带蜿蜒穿梭,满眼葱翠的颜色让人生发置身森林的错觉——这就是合肥滨湖新区。
建设滨湖新区是立足当前和寻求合肥未来10到15年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承载力的需要,也是500万合肥人民的期盼。2006年,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合肥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要求:“要把合肥市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成为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这一要求,2006年11月25日,合肥市委、市政府按照复学发展观的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
滨湖新区的发展着眼于促进长江三角的资本、中部崛起战略与环巢湖的资源在合肥有机结合,并且与合肥其它城区定位形成战略的功能差异与互补,共同打造“城市吸引力”。滨湖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处于城市上风口,北承老城区,南依巢湖,西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襟三河而带一湖,十五里河、塘西河和派河蜿蜒流过。区域内自然景观良好,生态优良,发展潜力巨大。滨湖新区将建成为合肥对外交流和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二、滨湖新区的功能定位
从合肥层面来看,滨湖新区是合肥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141”发展战略的重要增长极;从安徽层面看,滨湖新区是合肥经济圈乃至全省新的中心;从全国层面看,滨湖新区是皖江城市带承接现代服务业转移最重要的载体。滨湖新区将通过营造六个环境,即:交通环境、生态环境、教育环境、购物环境和休闲环境,构建六大中心,即: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会展旅游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研发创意中心和商业居住中心,使滨湖新区迅速成为安徽省的新核心。
绿色滨湖理念、生态滨湖战略、完善的体系构建、国际后台服务基地……在参观中已经领略和感受到这种构架,“立大志、谋大略、吃大苦、成大业”的滨湖精神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滨水临江、环境优美的魅力滨湖新区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引领合肥从“环城”迈向“滨湖”时代!
三、滨湖新区的绿色生态
我国临湖的大城市不多,合肥濒临巢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合肥市是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唯一的滨湖城市。湖城共生,滨湖新区视水为生灵之源。2007年底,合肥市长吴存荣公开承诺: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不再让一滴污水排入巢湖。2008年10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合肥市作为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滨湖新区作为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2009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合肥滨湖新区为国家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这是安徽省唯一获批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城区,如此殊荣在全国屈指可数。滨湖新区也致力打造成为国家级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随着滨湖新区建设的向前推进,沟渠、河流被逐一改造、疏通,并栽植各种植物,周边湿地也陆续被特别保护。滨湖新区建设在各方面都体现了环保优先的战略思路。
生态技术的利用,在滨湖新区随处可见。在一段长约1500多米的塘西河河道中,肮脏的河底淤泥,通过使用一种叫做“MAC”的凝固剂,摇身一变化成两侧河坡或河底的护石和铺材。沿巢湖岸线建设生态系统,滨湖新区计划投资约80亿元,推进四大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包括环巢湖生态湿地保护工程、巢湖沿岸“生物多样性”工程、沿巢湖绿化防护林工程和环巢湖地区“退圩还湖”工程。
从2006年11月25日开始,历时3年10个月,滨湖新区拟建并落实签约房建面积突破1506万平方米,相当于合肥老城区(环城马路以内)房建面积的近三倍,房建工程实际开工面积1385万平方米,竣工并投入使用562万平方米,区域主要道路网围全面积30万平方公里,区域建成面积已达10万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总额378.96亿元。招商累计入驻项目43个,总投资额超367.65亿元。目前一个可容纳30万人口规模的生态宜居新城区已经初步形成。
城市不是混凝土堆积起来的建筑群,理该考虑人的因素,让人能够居住并且感到舒适自然。滨湖新区规划总用地范围196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仅120平方公里,其余,76平方公里主要用于生态农业、防护绿化、河流湿地等生态建设。
见缝插绿,黄土不露天。2009年,3月6日,滨湖新区现万人绿化大会战的壮观场面。从2010年起,滨湖新区绿化工作重点将转向公园绿化,特别是让人期待的塘西河公园、金斗公园等一批绿色公园为标志的生态工程开工,一个建设总面积达到6.7平方公里的绿色森林已经逐渐呈现整体呈现。
以滨湖新区塘西河两岸的绿化为例,对河道岸线外延30米绿地。两岸绿化以垂柳、水杉、雪松、香樟等高大乔木形成景观林带,采用自然式造景手法和自由式点植的配置方式,河道两侧以营造生态防护林为主,力求自然随意,展现原始风貌。具体到景观植物和行道树等的栽植,讲究疏密有致,错落自然,逐步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栽植方式以自然式种植为主,选择水杉、垂柳、乌桕、合欢等适生的耐水湿树种,结合水生植物打造出湿地景观效果。植物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垂柳为基调树种,色叶树种、开花树种为辅,结合低矮的灌木、草花植物搭配出不同特色的绿色空间风格,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生态河滨林带,营造“风飘河上垂垂绿,烟锁桥边濯濯轻”的景观意境。春有花、夏有荫、秋有红叶、冬有傲雪枝的种植方式,使色彩层次丰富、景象变化分明,四季绿意环绕。通过开阔、通透的布局手法,突出“空间魅力”,同时配置水生植物,打造一处自然、生态绿色长廊,形成绿地形态多变,内部景观丰富的生态湿地系统。
全长12公里的塘西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滨湖新区,在义城镇附近汇入巢湖。滨湖新区参与全国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塘西河整治开发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此,滨湖新区采取河道整治、截污治污、调水补水、生态重建、监控调度五大举措治理塘西河,以期打造塘西河动态滨水空间和生态景观廊道。
按规划,滨湖新区未来将形成“林网、水网、路网”有机结合、森林“绿肺”、城市绿地与湿地“蓝肾”相互交融的生态格局。绿地率将达50%以上,绿化覆盖率高于60%,远远高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在滨湖新区规划湿地公园的中心地带,建有一个占地6000亩的苗圃,这相当于给后人预留了一个逾超过10亿元的绿色银行。
水循环、生态循环到能源循环和废固利用技术在滨湖新区应用广泛,中水管道直接家庭,就连湖底淤泥也变废为宝,成了护坡的砌石。在滨湖新区部分生活小区,已建起雨水收集系统,对小区屋面和地面雨水进行收集、处理,使其成为小区内景观、绿化和杂用水等,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利用。
四、滨湖新区的湖城远景
工作思路: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污染、不新增污染。做好“水绿文章”,践行科学发展。
非建设用地:76平方公里,主要用于生态农业、公园绿化、堤岸防护、河流湿地等。
居住:楼宇以高中层建筑为主,搭配灵动水域、绿地公园,打造“森林里的花园,花园里的家园”。
五管齐下:实施“水系治理、截污治污、调水补水、监控调度、生态重建”的组合治水方略,五管齐下整治塘西河等区域内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四节一环保: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滨湖新区积极推广住宅产业化,滨湖惠园经适房和廉租房项目全部采用精装修,即四节一环保的体现。
节约集约用地:土地供应方式上,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服务与监管的“双向约束”机制;通过规划控制、优化布局等手段,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建设项目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提出较高要求,加大土地投资强度。
三年目标:大规模增加绿地面积,大幅度提高绿化品位。滨湖新各类乔木灌木竹类500万株,绿化总面积达700万平方米,按居住人口10-15万人计算,人均绿化50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超过40%。
新环城公园:围绕滨湖核心区规划9平方公里的新环城公园,串联起塘西河水街、体育公园、文化公园、行政办公区、中央商务区、高尔夫练习场、游乐园、轮滑场、创新馆、人民广场等,为市民提供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空间。
生态湿地:对巢湖岸线的三汊河、荷叶地、徐小圩、北涝圩、十五里河口、蒋河口、2814渔场等约1.2万亩生态湿地进行保护,拆除人工围养,实施疏浚清污、生态护岸、水源涵养等工程,同步种养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底栖动物种群,对生态湿地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