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屡现“中国时刻”


     2009年9月28日,《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心写着“China Moment”(中国时刻)。不知为什么,“中国时刻”这个提法,马上被大宗商品的研究者广泛使用。

     与此同时,笔者正在写一篇文章——《大宗商品的拐点——从净出口到净进口》。笔者认为,大宗商品的这个拐点正是大宗商品的“中国时刻”。本文意在梳理都有哪些大宗商品出现了“中国时刻”。

     大宗商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能源化工类,例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PTA等等;金属矿石类,例如铁矿石、铜、镍等等;农产品类,例如玉米、小麦、大豆等等。在这三大类产品中有众多产品出现了“中国时刻”。让我们从三大类产品中挑选出几个影响最重大的产品,来说说关于他们的“中国时刻”的故事。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当年中国日均石油进口量3万桶,现在中国日进口石油为500万桶。仅在2002年到2004年之间,中国就占到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2009年,进口石油2亿吨,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依据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到达52%。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能源专家预计,未来五年,我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长将达4.9%。中国对原油的需求将会对未来全球原油市场及相关联的行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全年进口煤炭超亿吨。受国家资源整合、关停中小煤矿政策影响,中国进口煤炭的趋势将会继续。由于中国的庞大需求,煤炭价格也一路看涨。众多的国际巨头例如必和必拓、斯特拉达、嘉能可、英美资源等等,正在展开一场满足中国煤炭市场需求的角逐,以期在中国市场多分一杯羹。

     2000年,中国成为铁矿石净进口国,并于2003年迅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由于国内钢铁行业在过去一段时期的飞速发展,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比例由2003年的28.5%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45.15%。我国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也由2007年的48%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69.6%,2010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还可能继续增长,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预计也会继续维持在70%左右的高位。据预测,中国铁矿石需求将在2012至2015年达到高峰期。

     1998年,中国成为铜的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并且保持着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中国大约三分之一的铜是进入与电力有关的消费领域,包括发电、输配电和建筑配线,并且这个比例仍在上升。从1994年至2003年,中国的铜消费量对全球铜消费量的贡献度为54%。中国的旺盛需求使得全球铜的价格持续走高。

     2003年,中国成为镍的净进口国。虽然有世界级的矿和生产企业金川镍业,但是一年13万吨的产量,相对于50万吨左右的年消费量来说,依然是远远不足的。从2003年,中国经历了镍价7000美金的低点,也经历了54000美金的高点,由于镍的需求持续增长,所以镍价的波动也很大。

     2000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锌第一消费大国。2004年后,中国从长期的锌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国际锌价不断上涨。2008年,受汶川地震灾后房屋重建对彩涂板、镀锌板等含锌建材的需求大幅增长的因素影响,我国进口锌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并从2008年后一直保持着锌净进口国地位,国际锌价也因此一直保持上行趋势。

     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精炼铅市场的净进口国,外盘市场对此给予激烈反映,LME铅价在一周时间内一路上扬。随着中国经济提前强劲复苏、未来国内铅精矿供应紧张局面仍将维持,以及国内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对铅的需求将保持快速上涨的势头,我国铅净进口国的地位仍将保持,国际铅价也逐渐迎来强劲反弹。

     1996年中国成为大豆的净进口国。200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到2006年,我国大豆净进口2800万吨,是国内产量的1.77倍,进口依存度高达64%。2007年中国净进口更是超过3000万吨。由于美国垄断了世界大豆出口市场90%以上的贸易份额,且整个大豆的产业链、价值链差不多都控制在以ABCD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手中(即世界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人们根据他们英文名的第一个字母称他们为ABCD)。

     2009年,中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受今年恶劣天气及新增加的旺盛需求影响,可能连续第二年维持玉米净进口国地位。这是中国近十年以来首次大规模进口玉米。强劲的需求导致国内外玉米市场价格“涨”声一片。中国需求对全球玉米市场的影响可见一斑。

     表面上看,每种大宗商品出现“中国时刻”,价格就会大幅上升,中国需求怎么能参与全球定价机制,如何能形成价格话语权,是中国的经济学家和研究者所应给予回答的一个问题。将来,大宗商品价格规律更需要看重中国因素的影响。

——本文已发表于2010年9月9日《中国经济时报》“战略透视专栏”


 

我的相关日志:
 
2010-08-19 | 标准化将推动中国知识管理向纵深发展
2010-08-13 | 大国崛起需要丰富的区域创新作前提
2010-08-05 | 未来十年大宗商品唱主角
2010-05-13 | 给中国制造加油
2010-04-16 | 用战略性眼光看待“个人尊严”
2010-04-02 | 从中国制造到大宗商品
2010-02-03 | 低碳经济下对新材料产业的战略性思考
2010-01-18 | 全球化改变了价格规律
2010-01-04 | 独立,在低调中前行
2009-12-19 | 自主创新道路应该怎样走
2010-09-13 | 大宗商品——中国影响世界的另一重要领域
2010-09-06 | 中国谋求大宗商品定价权的重点细分领域
2010-06-03 | 铁矿石长协机制的瓦解是好事
2010-04-26 | 煤炭产业组织与定价权
2010-03-22 | “力拓案”和“谷歌事件”是中国国际公关的败笔
2010-03-18 | 中国应该买入并持有足够多的大宗商品
2009-07-17 | 对力拓间谍案要多加反思
2009-06-17 | 什邡将在灾后重建中实现产业提升
2010-08-30 | 大宗商品与全球化
2010-04-12 | 大宗商品将进入运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