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外企白领,绝对是全社会艳羡的对象。那时在国企混着的,要么是少数得势人员,要么是能力平庸、或随意混日子之辈。外企白领,完全是那个时代少部分社会精英的代名词。
二十年前的国企,半死不活是主流,常年拖欠职工工资或只发生活费很平常。
二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现在在国企工作,表示着高收入、好福利,稳定的工作。外企白领几乎快成瘦干的瘪三的代名词了,一般民企几乎就没有白领。现在的公务员们则更不屑于外企/民企的所谓白领——要知道二十年前他们的同类可完全没有他们今天对自己收入的自信。
二十年的时间,河东河西彻底翻了个儿。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乾坤扭转?
● 人力资源
国企取胜的第一要素是人力资源取得了绝对优势。
国企相对宽松、或宽容的企业文化,对各种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越是高端人才,越对这个问题看得重。
国企的岗位设置相对充裕。有时表面看来是人浮于事,实则有积极的作用。当每个萝卜都对应一个坑的时候,要调整工作岗位、对某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劝戒等,都有一定的难度或程度限制、时间限制等。
在国企工作,经常有培训或参加研讨会的机会,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而在外企或民企工作,员工的使用基本是竭泽而渔式的榨取。
人力资源,绝对是企业的最根本的资源。拿房地产来说,同样一块地,不同的人,肯定作出不同的策划、产品,最后收获不同的结果。
一个单位拥有的人力资源多少,和公司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成正比。公司管理层的能力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持续提高的。当下层员工普遍素质高的时候,将促进管理层能力的提高。不存在一个企业跨越式的进步。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企业员工素质的持续稳定提升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相反,有太多的人认为,当需要人才的时候,只要有钱,我什么人不能立刻招到!
● 各级政府的作用
二十年前大量的亏损国企,绝对是各级政府的累赘、包袱。然而累赘、包袱都没有以后,政府官员们发现,做事处处困难了——没有活钱可用。许多地方政府举办活动,财政预算内是没有或仅有很少的费用,实际做事的时候必须有企业慷慨解囊方可。如举办一项体育比赛、组织什么纪念活动等,没有企业的赞助,几乎没法做出象样的场面。一般民营或外资企业虽然也可以赞助,但毕竟都是私人股东,出手不爽。这时,国企几乎成了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小金库。如是,在许多地方官员看来,国企也就越来越可爱了。
现在的国企也是在市场经营中生存的,国企支持了政府,让政府认识到了它的特别用途后,政府为了让他活下去,更好用,就会把政府的资源倾斜向国企了。好象任志强说过他的企业拿不到安置房项目,部分原因就是这个理了。
● 国企的信誉
国企的信誉优势,很大因素来自它的企业经营人员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利益脱离。这样的结果是,企业经营人员不必刻意追求蝇头小利、可以投入充裕的成本资源,进而做出较扎实的产品,从而赢得名声。当企业亏损的时候,因亏的是国家这个因素,导致因亏损而违约的可能性较民企或外企小。这些显示了国企大气的一面。
由于这个原因,国企获得了许多民企、外企得不到的利益:银行贷款便利,融资成本低;容易获得关乎政府形象的项目(政府让民企做不放心——有些安置房不让民企做,也是这个原因)等。
● 特殊时期所有制形式的优势
从普通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国企的全民所有制形式似乎并没有经营优势。但这个问题放在当今国内,则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国企的资产属于国家,政府的其他资产若不慎贱卖给了民企或外企,有可能引发轩然大波,但如果政府把国家资产贱卖、甚至直接划拨给了某个国企,社会似乎不会说什么。由此一来,一些国企凭此即获得巨大竞争优势。
二十年来国企、外企/民企的兴衰轮回,是进步,还是退步,还是如何,全社会都很有必要进行深刻探讨,这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甚至政治变革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