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重庆城市发展之拔苗助长?
年轻的重庆,注定每一年都会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发生。
2010年两江新区的热度还没有开始衰减,户籍制度改革马上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在这个时段公布两江新区,在这个时段宣布户籍制度改革,如果脱离具体的城市环境来解读,那么一方面可以解释为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以解释为公平的延续,第三方面还可以解读为重庆城市蓄意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最后还可以解读为中央政府对西部政策的刺激和促进。
如果放到当前的环境来看,我们会发现更多其他的意义:第一个环境是重庆市2009年财政赤字达到600亿;2010年上半年重庆市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但土地收入完成340亿,而税收收入则为305亿;第二重庆城市建设以超越全国的速度在进行,轻轨,地铁的建设速度冠绝全国;第三是重庆土地市场在宣布4月推地2.5万亩以后,5月成交远不如人意;第四国十条新政以后,重庆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呈现出大幅度萎缩的态势,增速不仅环比大幅度下跌,同比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跌;第五两江新区产业规划与之前保税港区与西永保税区的招商引资并没呈现出令人惊讶或者惊异的局面,二环通车与保税区带动了西部土地市场的火热,2009年大学城片区成了重庆最重要的土地需求市场;而反观前几年风生水起的茶园,则偃旗息鼓,几乎没有市场声音出来,同为城市副中心的两个区域,在土地市场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别,或许可以说明另外一些问题。
1000万人的城市梦?前段时间,重庆市统计局公布了重庆市民营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为17000元,与传统意义上统计的国营企业员工工资有50%的差距。重庆市作为西部典型城市,其经济特征也具有非常浓郁和鲜明的特色:即国营企业占有GDP的主力市场份额,但贡献相对较少的就业,而民营企业较小产值却贡献出重庆绝大部分的就业。这个结论背后的含义即在于重庆大部分市民收入极低,以17000的年薪,对应的家庭收入为3.5万元,与之对应的房地产价格则为每套50万元(90平米建筑面积的2房,套内面积大约75平米,全市平均价格为5500元每建筑平方米),房价与家庭总收入之比为14.3。沙区街道办事处一位副主任对重庆民营企业的总结中有如下几点: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达587万人;经济总量不大。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企业数量不多。重庆每1000人中拥有企业数仅为2.5个,仅相当于上海的1/5、浙江的1/12。竞争力不强。去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9.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上交税金占GDP的比重仅为5.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不足10家;全市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147万元,平均雇工仅11人,个体工商户平均资金数额仅1.66万元。而重庆目前经济发展思路则重点倾斜于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发展不顺畅,农民进城面临第一大问题则是就业问题,如何来破解,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似没有人给出答案。
在做世界500强加工基地的背景下,重庆就业市场应该非常乐观。但问题在于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世界经济日益萎靡,世界贸易量日渐萎缩,以及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小,制度优势差异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有多少企业会在这种没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和制度优势背景下加上市场前景不妙的情况下,搬迁地址,扩大生产?这恐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保税港区与保税区招商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或许不在于行政官员的不作为,而在于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不许可,这或许才是当前重庆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一系列政策刺激推动下,重庆招商引资也成果颇丰,但问题在于另一方面,引来的资金大多属于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资本,实体行业并没有呈现出政策所设想的局面。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为重庆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房地产带来了大量的收益,可以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但另一方面则是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发展,以及房地产行业的依赖,几乎到了绑架政府所有行为的地步,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那么首当其冲的则是地方财政收入出现问题,其次是地方债务安全性受到威胁,第三则是在建工程量受到威胁,第四则是地方GDP出现巨大滑坡。从这个角度来解读重庆国十条细则,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不可能松动的情况下,要改善城市房地产市场环境,增加新的需求,唯一的办法是扩大市场圈层,在这种情况下,快速的人口城市化将把资产城市化在快速的推动另一个高潮,从这个角度来说,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首要服务目的是重庆房地产市场。
我们从这次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性条款中可以看到,即购买了成套住宅即可成为城市居民,或者向政府累计纳税10万,当年纳税超过5万也可以成为城市居民。第一个条款在于非常赤裸的为房地产市场服务,政府将城市化当条件换取意图进城居民手里的现金,这里的假设是如果我是一个有一定积蓄,但无固定技能的人,我愿意到城市来,因此我可以通过购买一套房子来实现,这中间的风险在于,一方面我可能未来失业或者经济条件不好,二方面我购置房地产市场,可以得到银行按揭,按揭条件相对较为优厚,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方面我还在着破产的可能,另一方面金融系统为我破产提供担保和反担保。不过问题另一个角度来看,整个城市的金融系统也极其脆弱;而用累计纳税条款来进行计算的话,那么问题会更加严峻,我向政府缴纳10元税收,但我可以向银行贷款50万或者更多住房贷款,那么实际上变成了政府向进城居民提供金融担保的行为,私营企业最大的特征即是不稳定性,以恒定的贡献去代替变动的资本交易,这个风险其实并不那么难以察觉,当然这可能是最为悲观的看法和最为悲观的估计。
给到农民进城,但没有给到他们生存的理由;给到他们贷款,但没有给到他们还贷款的能力,这是我们对重庆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一种理解或者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