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是相对传统媒体而出现的。国内外学者和不同机构对新媒体都有着各自的定位和理解,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严格的讲称不上定义,但是它只是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新媒体的一个特性。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客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
在这种以传播工具分类的思路下,一些学者认为: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等都可称为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新媒体又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1]。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其中Vin Crosbie从传播机制上而非在传播渠道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其论文What is 'New Media'?对新媒体进行了较全面和精确的定义。他首先在其文章中的对大家认知的媒体的概念进行了纠正,区分了媒体与传播工具,在此基础上对三类媒体进行了详细地界定。他首先定义了两种相对独立的两种媒体:人际媒体(Interpersonal Medium)和大众媒体(Mass Medium )[2]。
首先,他认为人际对话(conversation)的其基础形式定义成人际媒体(Interpersonal Medium),而各种传播技术,例如:手机、邮件、快递都只是延展了其范围,加快了其速度而已;通过统一传播的则为大众媒体(Mass Medium ),例如:最原始的国王、神父、酋长的演讲,从最初的演讲、法令、书籍、报纸等原始传播手段,都后来的电影、广播、电视,在到基于网络的BBS、博客、手机报等等这些技术将大众传媒的速度和范围延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
这两种媒体有着其各自的特征同时也有这各种的优缺点:人际媒体(Interpersonal Medium)更强调交流参与者对交流的内容有对等的和相互的影响和控制,交流内容是每个参与者的特定需求和兴趣而个性化,非常有针对性;其缺点是对交流内容的对等控制和个性化,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对话后,使得每个人对内容的控制性越来越差了,使得传播的内容与每个参与者个性化的需求匹配度越来越差,最终随着参与者增加而蜕化成噪声。例如:我们在聊天室聊天过程中,随着人数的增加,聊天室越发热闹、也越发混乱。在这种约束下,人际媒体多被用在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从而一些学者之为“一对一”的媒体。
大众媒体(Mass Medium )更强调的是完全相同的内容到达所有接受者,内容发送者对内容有绝对的控制;其缺点是内容不具备个性化,它不能针对接受者的独特需求和兴趣,接受者也是被动接受信息,而对内容没有控制,是典型的“一对多”的模式。Vin Crosbie在清晰地界定了两种媒体以后,分析其优缺点,他认为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是完全互补的。人际媒体可以递送个性化与大众媒体广泛性和同时性另种传播特点的结合就出现了新媒体概念,即对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呢。从上个世纪40年代的数字化通讯技术,推动了一种新媒体成功实现,并随着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使得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新媒体环境。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更加赞同从全部机制上对新媒体进行定义。所以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人类自身交流的内在需求的促使下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交流传播模式,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