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住房需要者最可悲


   

  住房问题,从来就不缺少争论,凡是涉足中国楼市的“理性经济人”,都会卷入是非或“被”争议人物。住房投资者(开发商和投机者)最可恨,住房需求者最可怜,“房价”,一个在21世纪最巨争议、最敏感或最火的词,并一直持续下去。高房价,住房投资者是万恶之源,首当其冲,被千夫所指;高房价,住房需求者是推动者,助推器,最世争议。高房价,很少人提及住房需要者,它到底扮演何种角色,起到何种作用,业界或许学界关注或研究较少。但就我个人认为,住房需要者最可悲。

  住房需要者,即想买房而没有支付能力的那部分人。即没有支付能力低价房的需要者;有能力支付低价房无能力购买高价房却想购买高价房的需要者。即自住需要者和改善需要者。然而,在市场中,住房需要者和住房需求者却被混为一谈,因此,我国的住房有市场,有需求,刚性需求,富人多等一系列言论,即需求充斥着整个房地产市场。

  “需求”多了,涨价预期存在,开发商涨价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出现暴利;“需求”多了,涨价预期发生,投机者实现投机回报率最大化,因此,出现了大量炒房团;“需求”多了,涨价预期发生,需求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及投机回报最高的双重功能,因此,出现了投机炒房,并使自己再次成为需求者或需要者。

  可悲之一:住房需要者糊里糊涂地“被需求”。在楼市热潮中,随着房价暴涨,很多低价房需求者一下子因为没有支付能力而成为了需要者;很多阶层,如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城市里的年青人、进城误工人员,这一部分人群在不能享受保障房政策的同时,又买不起低价房,自然也就成为了需要。但是这两部分人群却自认为或者被有些利益相关者“被需求”,糊里糊涂地在楼市涨价疯潮中,助推了房价的上涨,使得自己实现住房的梦想越走越远。

  可悲之二:住房需要者助长了高房价预期。按照市场供求规律,供过于求,房价下跌;供不应求,房价上涨;而我国房价暴涨,原因在于需求过大,即开发商造出来的房子还没有开盘,即被预订或者开盘当天即被抢售一空。这样的场面在中国棂盘开盘现场已经司空见惯了。殊不知,火爆的场面其实很多是开发商的“托”,或者很多需要者。他们的存在,助长了高房价预期,使得很多人一冲动,拼了老命(借首付或搞按揭)。再者,在楼市中,很多需要者到处宣扬自己想买房子,以及几年后买房子,这样的需要者多了,自然会给投机者造成房子紧缺,于是投机者便出手购房。开发商,囤地、惜售住房;投机商,囤房待价出售等,都是出于住房需要者过多。

  可悲之三:住房需要者买不到住房。住房需要者由于没有住房支付能力而买不到房,特别是随着房价暴涨,很多需求者都成为了需要者。再者,就算房价下跌,住房需要者也买不到住房,如在2008年,房价下跌到一个最低水平,很多住房需要者由于房价下跌而有了支付能力,变成了住房需求者,但是不敢买,他们期望更低价格时买房,而在期待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其它原因,房子被投机者给买了。投机者在房价上涨时,宣扬上涨,是持续地买涨不买跌;在房价下跌时,会鼓吹房价继续跌,到一定程度,一下子就进入楼市,抢占先机。不管是上涨还是下跌,住房需要者或者住房“被需求者”都无法买到自己的住房。

  可悲之四:住房需要者很难取得政府保障房。居住权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和谐的大问题。政府也一直强调如何实现新人居,建保障房等。但是政府的房价维稳政策、地方政府的楼市腐败现象,保障房建设的进度及覆盖面问题,房价上涨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住房需要者数量,企业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执行情况等问题。中国楼市问题就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市场机制(价格)无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又无法通过政府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也就自然突出了。政府的保障房,由于监管问题或者寻租现象,出现了开宝马买经济适用房现象,出现大量廉租房被更多需求者占用,住房需要者是弱势群体,难以获取保障房。

  在楼市购买需求大潮中,有多少住房需要者“被需求”,如年青人结婚买房(全额借款,首付加按揭),中年人攀比买房(提前透支消费),晚年又得帮孩子买房(替孩子借款)。

  心态极其重要。一旦有那么一天,住房需要者,如果成了住房需求者,就买房;住房需求者变成了住房需要者,或者住房需要者一直没有改变,就不买房,通过租房来实现居住;即是楼市上的需求及供给都是有效地反应市场的供求,即高房价可能不再高,购房难也不再难。住房需要者或住房需求者的心态摆正,房子也就不是问题了。

  住房需要者,太多地被人利用或者糊里糊涂地“被需求”,助推了房价上涨预期;买不到住房却又难以获取保障房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着实是最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