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谢侃车:黑车治理应“辩证施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中国汽车风云榜”每周五10:50-11:00全国32省市区、150个中心城市直播全国唯一的脱口秀汽车广播专栏《老谢侃车》(每周五1350重播)。

 

上周刚说暑热难耐,不曾想这周各地又是雨水倾盆啊。怎么着,迎头泼盆凉水不成?那倒不是,我只是想聊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不约而同地在治理当地黑车的话题——黑车治理应当“辩证施治”!

怎么听您的意思像是中医啊,要不要望、闻、问、切四诊法啊?

您还别说,这老顽症、也就是黑车治理啊,还真需要职能部门,舆论界能望、闻、问、切!先说说黑车治理吧——北京市在二季度先来了个20部门联合治理黑车专项,查获各类非法营运人员8000多人,非法营运车4000多辆,三季度伊始,又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脉冲行动”,由公安、城管、交管3部门联动,前天一下拿下1042辆黑车,其中机动车有34辆、摩的有981辆、人力三轮车27辆;而且刑拘1人,治安拘留99人,罚款教育942人;根据北京市黑车治理领导小组的介绍:市、区、街道三级挂账整治、同时建立黑车数据库,要打个“持久战”!—— 深得民心、大快人心!不过,这黑车如何界定啊,上海、广州的黑车治理又有什么最新动态?

其实我想在此强调一下,我非常反对简单化,一刀切似的称呼“黑车”,我认为即便是没有营运资质的社会车辆,也有“灰车”与“黑车”之分,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相关法律的缺失,使所谓“非法营运”与基本国情和百姓需求之间有“落差!

首先,官方的解释是:未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而非法运营的各类小客车、微面、三轮摩托车、人力三轮车、残疾人用车等等;的确,这些“非法营运”的黑车中有触及社会治安、客运秩序、不公平竞争、甚至个别地区还存在黑恶势力的影子,但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似的武断指责在公共 相对不完善的区域里,并没有引发社会治安问题、没有带来客运秩序混乱的灰车!

比如说吧,我们看一下来自上海《新闻晨报》的相关报道,他们通过采访发现从小区到大型交通枢纽2至3公里的交通出行是社区居民的“心结”——也难怪在浦东张江、闵行近郊出行,公交车15分钟才一班,有的公交车末班车居然是18:30!这种出行不便还体现在票价上,正规出租车这2-3公里的起步价12元,黑车/灰车才2元,两者相差5倍!即便是打QQ之类的灰车,也不过8元人民币!您说老百姓出门或回家,大包小包拎着肯定是“拎不清”,老人孩子走这么一截子怎么也得十来分钟,您说酷热下、暴雨中,有辆所谓黑车顺个脚儿,老百姓也大都黑不提、白不提了,只要不是借机绕远多收钱宰人,我想也是属于灰色地带的一种经营方式罢了,毕竟对灰车司机而言并不是损人利己,或是坑蒙拐骗,而仅仅是边缘经济的边缘人的做法而已;退一万步讲,为什么会有灰车在这2至3公里运营,显然源头在掌握公权力的职能部门,社会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失当或缺失所带来的缺位,才是导致合理不合法的灰车运营的真正诱因!试想如果公共交通在小区门口与交通枢纽实现零距离“门对门”的无缝隙对接,那么老百姓还用打灰车吗?治理部门还用在小区门口钓鱼执法或“诱导”所谓黑车入围套吗?

我个人认为,北京市这次“脉冲行动”非常注重有的放矢、非常到位——比如并没有像上海那样在公共交通相对不发达的四五环小区进行所谓的治理、而是把重点放在长安街 沿线的东华门、故宫、前门、刘家窑、木樨园等流动人口密集的旅游窗口地带,既净化了首善之区的环境,又带来城区公共交通秩序的改善,疏堵相结合。

不过,我觉得上海由于去年闵行区、浦东新区的钓鱼执法引发了行凶或自残之后,似乎有些投鼠忌器,既便是在世博会期间个别区域公交秩序有待改善,也未见专项治理出台。不过最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广州日报》的报道,新白云机场航站楼每天黑车拉客仔有30-40人,公开在航站楼与正规出租车抢活,显示出其不公平竞争和机场管理失当,甚至被记者拍下黑车司机与机场出租车管理人员说说笑笑,这类属于必须严打的违法行为已经触及了即将举办亚运会的广州城市形象的“高压线”,不严厉打击这些欺诈宰客的黑车,不足以平天南地北来羊城的中外民众的民愤,呼吁广州市职能部门先查“内鬼”,把徇私的李鬼们坚持清退!

*《老谢侃车》音频版见中国广播网;

  《老谢白话》之视频版见旅游卫视“爱车空间”815(周日)全国播出,以及本网播客、各大合作网站财经频道。